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康原/從「靜觀」到「直覺」的「詩哲」 - 為八卦山下詩人林亨泰九十三歲生日而寫

2018/01/01 06:00

圖◎歐笠嵬

◎康原 圖◎歐笠嵬

彰化市長邱建富(前排左五)為詩人林亨泰(中坐者)祝壽,文友共襄盛舉。(康原╱提供)

去年「彰化文學館」在籌畫曾獲得國家文藝獎的詩哲林亨泰九十三歲生日時,恰逢林亨泰先生又榮獲「吳三連獎」的消息,真是雙喜臨門。我們在2017年12月7日上午10點,假「彰化文學館」舉行了慶生活動,期待給予德高望重的「福爾摩沙的詩哲」(蕭蕭語)林先生一些驚喜,曾寫過《八卦山下的詩人.林亨泰》傳記的筆者,特寫下此文來表示對前輩林先生的敬意。

在吳三連獎頒獎典禮中,林先生曾說:「……文學的創作當然也是言論自由的一環,做為詩人或小說家,就是透過語言與文字去表達他/她生活在社會之中對於生命的觀察和體悟……這看似理所當然的事情,對我們這一代的作家與詩人來說,卻是迂迴而困難的。這不單單只是美學或駕馭文字的問題,而是如何窮盡生命的時間去進行語言的跨越,以及要怎樣在有限的言論自由中去誠實面對人生與社會的課題。」這一段話足以顯示,林先生跨越語言這一代,所遇到時代中的困難之處,在台灣現代詩的創作中,投下的心力與苦心。

「不識時務」的詩人

學者呂興昌曾以「始於批判」、「走過現代」、「定位鄉土」來詮釋林先生的詩路歷程,林先生把自己的創作分為三期:「銀鈴會時期」(1945-1949)以日文寫作,滿懷社會改革理念;「現代詩時期」(1952-1964)提出主知的優越性和方法論的重要性;「笠詩社時期」(1964-)強調時代性與本土性,主張「現代」與「鄉土」並不衝突,相信「現代」的成果必能落實於「鄉土」上。

林亨泰先生曾是我在彰化高工服務時的同事,為人謙虛真誠、待人和氣、講話純真、不說謊言、是非分明。在台灣現代詩壇上是舉足輕重的大老,紀弦的現代派運動,林亨泰以理論的建構支持他,評論家蕭蕭說:「林亨泰在現代詩壇中,不只是評論家,更是現代詩的理論家。」而李敏勇在《告白與批判》書中曾寫著:「……林亨泰常被說是紀弦推動現代派運動的理論支持者──源於他從『詩與詩論』汲取的日本現代詩運動以及日本從歐洲引進的各種現代主義理論與實踐──據說,紀弦在後來的回憶中,刻意降低林亨泰的位置,但歷史,至少當代的歷史,要任意詮釋也不盡然能過度曲意孤行。」可見文學的成就是不容被抹煞的,讀者的眼睛總是雪亮的。

林亨泰先生的文化思想總是走在時代前面,一般人很難了解他的想法,所以說「先知總是寂寞的」,當他發表〈風景〉詩時,被一些人攻擊得體無完膚,十年以後,當江萌(熊秉明)在《歐洲雜誌》發表一篇三萬多字的評論〈一首詩的分析〉後,正如蕭蕭說:「此詩此文因而成為台灣現代詩壇詩與論的標竿,千里馬與伯樂同享榮耀。」又在當年現代詩壇上在流行「豆腐乾」體時,林亨泰先生卻寫起「符號詩」,林亨泰說自己是「不識時務」的詩人,對詩有其獨特的看法,曾以〈鞦韆〉一詩來象徵批評家,詩人緊抓著鞦韆「飄晃」的「吊椅」形態,來比喻批評家,在評論時該力求客觀公正;以「無法妥協」的意象,暗喻要選擇一個批評觀點,建立自己的批評「席位」;林亨泰也認為,「寫詩離不開象徵,而象徵卻是隱喻的手法造成的。」

他也曾以〈流行作家〉一詩批判詩壇上作品千篇一律而遭受媒體寵愛的作家,這些流行作家雖然有點名氣,他卻也感到不以為然;對詩的好壞林亨泰總有自己堅持的觀點,總是走自己的詩路。

論者常言:林亨泰的詩是極端樸素化的典型,排斥一切修飾,少用形容詞或副詞。如果把他的詩任意擷取一句看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但讀者如果不把詩篇肢解,而是一整首看下來,就會發現他的詩是完整而有生命的。林亨泰先生說自己不是以文字所持的意義寫詩,而是以精神所具的秩序寫詩。比如他的〈一黨制〉:「桌子上╱玩具鋼琴╱╱白鍵╱黑鍵╱╱只有╱一音」,諷刺著一黨專制的政治現象,同時那複雜的政治卻用「黑」、「白」加以表現。其隱喻的手法運用得相當地高超,依同是「現代詩社」的同仁紀弦的說法:「林亨泰的抒情詩內容很少是『情緒』的,多為『感覺』的;他的感覺來自觀察,從『靜觀』到『直覺』便是林亨泰的詩法。」我們再來看一首批判萬年國代的詩〈癩皮狗〉:

樓梯的邏輯

只有

要上,就上去

要下,就下來

邏輯的樓梯

只能

不上,就該下

不下,就該上

可是這隻獸

只想

一直賴在那裡

不上,也不下

「樓梯」本來是一種通道,是不可久留的地方,是不能占著坐在其上。如果把「國民大會」看成像通往民主之路的地方,國會議員也必須常常更替,但在台灣因為歷史的因素,有一些永遠不必改選的國會議員,俗稱「萬年國代」,當年要改革時,既得利益者反彈,緊抓著自己的權力不放,詩人靜觀這種現象,於是用詩提出來批判,這就是林亨泰「定位鄉土」最好的詮釋。

活在變動的時代裡

2001年林亨泰先生獲得真理大學頒發「台灣文學牛津獎」時,蕭蕭建議以「台灣詩哲」的讚詞稱揚他,講詞上寫著:「林亨泰先生的作品,為了成型,在形式層次上,必須足夠地意象化與結構化;為了耐讀,在涵義層次上,必須充分深層化與多義化。他的哲學思考,已成為台灣詩林之典範。」

2004年林亨泰先生榮獲「第八屆國家文藝獎」時,在得獎感言中有一段話說:「……身為一個詩人,活在這樣的一個變動時代裡,我將我的詩注入更多的批判力,這是我對現代詩所賦予的一個重要課題。」這句話也充分表達出彰化文學的批判性格與抗議精神,延續了賴和先生「勇士當為義鬥爭」的追求公理與正義內涵。在彰化我們設立了「八卦山文學步道」與「彰化文學館」的文學場域,樹立了一些人文典範,希望彰化人能珍惜這種文化精神,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2007年林巾力以《福爾摩沙詩哲:林亨泰》完成她父親的另一本傳記,在她的自序中寫著「……父親的寫作與思考,一直是在異文化與異語言之間不斷擺盪及跨越的過程,而在他如此迂迴往返的過程當中,我就近扮演了居間的一個讀者,甚至是協助翻譯的角色。也或許源自這樣的理由,我讓自己僭越融入父親的寫作脈絡之中,以『我』來寫父親的故事。」

從這段序文中,我們了解為什麼林巾力會以第一人稱做為此本傳記敘述的開展,沒有用一般傳記以第三人稱來呈現的原因,這樣的書寫也使這本書成為傳記書寫另一種體例的文本。林巾力把父親的生命歷史與心路歷程轉化成自己生命之中重要的構成。

2009年筆者與林明德策畫的《彰化學》叢書,出版了《生命之詩──林亨泰中日文詩集》,這部詩集收錄林亨泰先生在1995年大病之後的作品;包括三個部分:〈人的存在〉、〈生命之詩〉以及〈盧梭《愛彌兒》讀後〉。〈人的存在〉是以中文寫成,其後兩部分作品是日文寫成,由林巾力中譯。〈人的存在〉、〈生命之詩〉是林亨泰先生中風之後,又再復出的創作,是自己對生命的體驗。〈盧梭《愛彌兒》讀後〉則是詩人以自己的方式向思想家盧梭致敬,他將盧梭作品中的「文意」以自己的「詩意」去表現,除了以自己的觀點正確去解讀盧梭的思想外,對自己的創作又展開另一種可能性的探索。

我們以「現代詩的防風林──恭祝詩人林亨泰九秩晉三誕辰」為題,由彰化市長邱建富主持祝壽典禮,邀約詩壇朋友吳晟、康原、向陽、林沈默、莫渝、林武憲、李桂媚、林素珍、蔡宜勳、葉連鵬……等人來為前輩詩人祝壽,並朗誦林亨泰先生詩歌〈風景〉詩。並請嘉義大學曾金承教授寫下「亨衢福壽產聲凌九秩,泰斗詩人頂笠跨雙言」做為賀聯。

因慶祝林亨泰先生九十三歲生日的活動,以恭敬的心情重新閱讀林先生的一些作品,又跌入我們交往的回憶中,這位「福爾摩沙詩哲」的為人處事之道,是我所敬佩的典範,其詩學大業也是筆者學習的對象,在他過生日之時,對這位以「靜觀」到「直覺」的創作者,成就為一代「詩哲」的長輩,以此文記錄點點滴滴,獻上真誠祝賀之意。●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