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家庭用油大健檢〉橄欖油 你吃對了嗎?(下)

2016/06/21 06:00

文/陳俊旭

到底我們要怎麼買到安心的橄欖油呢?最簡單的方法,不外乎用眼睛、鼻子、嘴巴。首先要看顏色,由於產地和品種的不同,橄欖油的顏色可以從深綠色到金黃色不等,放入冰箱幾天之後,會有起霧或結塊的冬化現象,這是正常的反應,並非變質。

其次,用鼻子聞一聞,會有淡淡的橄欖果香,不應該有油耗味或其他腐敗味,也不能淡然無味。然後,最重要的一關就是用嘴巴嘗。把新鮮橄欖油經由口中喝下,在第3秒鐘左右,常常會有一股辣嗆味出現,有時可長達15秒之久,這是橄欖多酚的氣味,是優質橄欖油的身分證,很難假冒,若是混摻的油品,這股嗆味就會很淡或者根本不存在。

〈消費停看聽〉不同等級 學會分辨

在歐美國家,各種等級的橄欖油,通常會有不同的名稱,民眾可對照進口油品包裝上的原文標示,初步分辨橄欖油的等級,但至於品質的好壞,還是需要消費者多用感官判斷。

在歐美的零售商店,橄欖油分成許多不同等級:

特級初榨橄欖油(Extra Virgin Olive Oil):冷壓橄欖油。不採用化學方式,而採用物理方式,以小於40℃的溫度榨油,油品的酸價低於0.8%,含有豐富的營養素,這是最好的一個等級,價格最貴。

初榨橄欖油(Virgin Olive Oil):製程與特級初榨油相同,只是所使用的橄欖品質略遜之,酸價低於2%以下。

普通初榨橄欖油(Olive Oil):製程與特級初榨油相同,只是所使用的橄欖品質更遜之,酸價低於3.3%以下。

精製橄欖油(Refined Olive Oil):將較差的橄欖油經過 RBD高溫精製過程,除味、除色、除雜質,將酸價降到1%以下,符合食品的要求,冒煙點大幅提高,可以耐高溫烹調,但其營養價值較差。

純橄欖油(Pure Olive Oil):這是一個很含糊的名稱,到底代表的是「精製橄欖油」或是「未調和的普通橄欖油」,留給消費者一個想像的空間。

超輕橄欖油(Extra Light Olive Oil):這不是Extra Virgin Olive Oil,而通常是精製橄欖油,這是商業手法之一,差一個字差很多,會誤導消費者以為是高品質的油。

橄欖渣油(Pomace Oil):第一道(初榨)橄欖油壓榨所剩下的橄欖殘渣,再經過化學溶劑(通常是己烷)萃取所得到的油。這種壓榨法屬於化學方式,通常必須再經過精製過程,去除化學溶劑後才能食用,酸價低於1%,是等級最低、營養成分最差的橄欖油、價位也最便宜。

〈避免大火快炒〉優質橄欖油 避免高溫烹調

台灣家庭主婦習慣大火炒菜,甚至喜歡煎魚、炸排骨,這樣的高溫烹調,實在不適合高品質的橄欖油。

因為初榨橄欖油的冒煙點只有攝氏160度,超過這個溫度以上,橄欖油就會開始冒煙、氧化、變質,所以,地中海國家的居民,都是拿橄欖油來涼拌沙拉或沾麵包吃,頂多低溫水炒一下,但這麼好的橄欖油若拿到台灣人廚房裡面,高溫烹調之下,好油也會變成壞油。

所以,我們要切記,每一種油品都有它的冒煙點,烹飪之前要先認清。若產品上未標示,我們可以做簡單實驗,準備一支烤箱用的溫度計,把油倒入乾鍋加熱,開始冒煙的溫度,就是它變質的溫度,烹飪時盡量控制冒煙點之下,以保健康。

若是真要高溫油炸,只好選擇未精製的苦茶油,或是精製的大豆沙拉油。有些橄欖油若已精製,當然也可以耐高溫油炸,但它的營養成分也早已大打折扣,這就失去吃橄欖油的意義了。(作者為台灣全民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美國自然醫學博士,著有《吃錯了,當然會生病!》、《健檢做完,然後呢?》等8本著作)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