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執政黨不應該上街頭?

◎ 黃嘉光

民進黨於2016年再次成為執政黨後,上周六首度動員黨公職參加廢核大遊行。不意外的,引起一些媒體和政治人物譏諷「總統還遊行」、「民進黨都執政了還遊行?」這讓人回想起,去年民進黨舉辦「反併吞遊行」也遭部分媒體嘲諷,表示民進黨完全執政兩年了,「想做甚麼,直接推動即可,為何還要遊行?」乍聽之下似乎有點道理,卻完全不符合民主社會運作的內在邏輯。

這一次廢核大遊行的主辦單位是「全國廢核行動平台」,並不是民進黨,民進黨只是參與的團體之一,當然民進黨是執政黨沒錯,但是它的法律地位還是民間社團,以民間團體身分參加民間社會議題的遊行,有何不可?

最近很流行「接地氣」這句話,如果有群眾性集會和社會運動自主性地發動了,集會遊行目的與自己政策理念相同的執政黨,豈不是更應該掌握機會主動靠過去,直接和參與社運的民眾進行社會溝通,表達精神與行動的支持,進而攜手合作,以此次廢核大遊行來說,這樣不是有助於讓廢核主張朝向形成台灣社會共同意志的方向發展!

民進黨的責任和功能之一,就是廣泛結合社會力,壯大民間支持力量,以利於執政團隊的社會支持,對於社會運動、社會團體、社會議題,都應該充分掌握,盡力吸納為有助於執政的資源,這是再正常不過的思維。這一次廢核行動的訴求主題,既然跟民進黨從在野時期的廢核主張與長期的執政目標一致,則民進黨藉著參與遊行,跟長期理念相同的社運參與者站在一起,既是表達一起合作打拚的意思,也能鼓勵反核人士的士氣,更有利於廢核主張的加速擴散。

只要稍微有一點社會科學的常識都知道,社會運動就是社會運動者透過組織化的行為,去動員具備相同信念與價值的民眾,向社會大眾表達訴求、結合同志、爭取資源、實現主張的有利途徑之一,街頭是民意動員的場域,最重要的是,它也是一個社會教育的過程,因為有了聚集的群眾,有了媒體的報導,街頭現場就是反核運動人士藉此對人民進行當代社會思潮和進行社會價值傳播和教育的最佳舞台,反核人士想要將廢核理念接軌國際思潮,透過議題焦點的突出,讓台灣社會大眾明瞭台灣面對的未來趨勢。

街頭只是專屬於在野黨和手無寸鐵的平凡大眾的場域嗎?街頭只是讓對現有政治制度和秩序進行反抗的抗爭舞台嗎?身為執政黨就應該捨棄街頭、就不應該像在野黨或普羅大眾一樣也上街頭表達理念和主張嗎?執政黨就應該讓執政團隊只是坐在總統府、行政院的辦公室裡面,讓執政黨的國會議員對於正在發生的廢核行動只是做壁上觀,等在接待室和冷氣房看電視轉播或接受陳情書嗎?這顯然不是社會大眾對於執政者和具備民意代表身分者的期待,民眾應該會希望看到執政者仍然是與民眾站在一起的。

街頭屬於全民,也不分是不是執政黨,身為執政黨,民進黨的確應該對於社會或政治議題的發動多斟酌衡量,但若只是參與者而非主辦者,民進黨雖已執政,仍然有權利在街頭發聲,選擇街頭的擴音器而非記者會的麥克風,是一種宣示:民進黨不忘初衷,它出身街頭,也不會忘記街頭的朋友,當大家理念、做法、手段一致時,大家仍然可以在街頭相聚,彼此打氣,為共同的目標而努力!

特別是有關台灣能源比例和能源發展方向上,在去年擁核者利用易生誤解的公投模式初步壓抑了反核的聲勢,這一場廢核大遊行會是一個讓社會再一次細思台灣能源發展方向的一次動員行動。台灣目前核能發電占比不足10%,已經讓台灣承受了三座核電廠的巨大風險,而目前綠能所占比也一樣差不多是10%,如果台灣社會能夠早日形成一個共同意志,利用台灣最豐富充足的自然資源,取之不盡的陽光和世界最好的風場,全力發展綠能,以2025年達到綠能占比達到20%,讓綠能發電與國際企業用電趨勢充分接軌,對投資台灣形成更有利的競爭條件和發展態勢,這時核電退場就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社會也不需要再為此耗費巨量社會資源進行民意對立的社會對抗。

天底下沒有只要核能、核電不要核廢料的便宜事,更沒有百分之百安全的核能,台灣國土危脆、人口密集,禁不起一次百萬分之一機率的核災難!民進黨參加廢核大遊行,正是在履踐它對台灣這塊土地與人民的愛與承諾,誰曰不宜?

(作者曾為資深媒體人及政治工作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