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西區門戶計畫:粗糙的政績與歷史的鬧劇

◎ 汪少凡

台北市民猶記得這一天,2016年2月11日,北門高架橋(忠孝橋引道)拆除,遮蔽39年的北門終於重見天日。柯P上任後展現手術刀般的精準果決,當時料想不到,緊接而來的卻是一連串粗糙的決策,造成如今無法回復的結果。

隨著11日三井倉庫西側鷹架拆除,因為西區門戶計畫「北門優先論」而拆除的「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倉庫」,也終於露出它重組後的新面貌:嶄新的山牆、木構件加上重繪的商標,因為75%的原木料在拆除過程中毀損而不堪使用,而舊山牆上最重要的「三井物產」洗石子標誌,也在拆除過程中受損而無法辨認,僅能堆放於室內展示。

這是繼去年愚人節剪綵的「新北投車站」,從彰化民俗村拆除遷移導致62%原檜木建材損壞、甚至重要建築特色「老虎窗」全數損毀後,又一文化資產拆遷重組失敗的「惡例」。

然而,這些因人為決策與施工不善所導致的悲劇,仍獲得政治人物的一致好評,爭相追捧當政績,下至包商、上至官員,沒人被咎責。無論是新北投車站剪綵時,政治人物全數到齊,圍繞在「全新樣品屋」旁發表感言;還是三井倉庫上樑時,文化局長鍾永豐盛讚是「文資修復技術的一大突破」;在在使文化資產的悲劇,在政治人物烘托下更像是「荒謬的喜劇」。

「真實性原則」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再強調的文資保存原則,如《奈良真實性文件》所揭示的,真實性是文化資產價值的要素,從《威尼斯憲章》亦可得知,「不完整的原物」遠比「完整的非原物」更具真實性。然而,三井倉庫在「異地重組」過程中造成原構件損壞,導致真實性的淪喪,以致於價值的滅失。

更遑論「異地保存」的做法,在國際上「只能作為任何方法都無法保存下的最後手段」(《愛波頓憲章》),《威尼斯憲章》也強調,「文化紀念物與其見證的歷史及發生的場域密不可分,將文化紀念物全部或部份遷移是不被允許的。」然而台灣卻屢開惡例,異地重組已成文資遇開發時的萬靈丹。

看著三井倉庫在拆除過程中毀損的山牆,2年前文資委員劉淑音在審議會上的發言宛如「先知」,預言了三井倉庫今日的悲劇:「在文資的遷移上,成功的例子很多,但失敗的例子我看過太多了。」;「交通動態不斷改變,計畫中也有其他交通改善方案尚未施行;但文化資產一旦拆除,是不會回復的。」

我們這才驚覺,柯P選前曾說「進步並非犧牲各種遺跡而來,而是找出新跟舊可以並存的方法」,原來方法是可以粗暴拆除再草率重組;程序是官僚體系的封閉黑箱,文資審議會上民眾想發言卻無法登記,副市長與都發局長可以一搭一唱主導議程與結論,無視多數文資委員支持「原地保存」方案的意見。

政治正確的貼文終究只是政治人物拉攏選民的表演,柯P表面上直率的言行,實際上卻延續傳統政治人物專斷獨裁的官僚作風與對文化資產的一貫漠視。

從南港瓶蓋工廠、三井倉庫、嘉禾新村、菊元百貨到陳茂通宅,柯P的行政團隊一再展現出向財團都更利益靠攏的立場,台北市的文資潛力點以前所未見的速度消失著,三井倉庫不會是最後一處。

(作者為文化資產保存工作者,台北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