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水利署副署長吳憲雄:花大錢挖砂 不符合效益
2015/07/03 08:00
〔記者蕭婷方/台北報導〕針對北市為發展藍色公路,特別花大錢深挖淡水河和基隆河,解決水深不足的問題,前水利署副署長吳憲雄直言,花兩億五千多萬元針對不需疏浚河道挖砂,加上淡水河與基隆河下游為「感潮」地帶,不僅防洪效果不大,站在水利、防洪的角度來看,皆不符合經濟效益。
依經濟部水利署與水利處河道監測結果,淡水河與基隆河根本不需急著辦理疏浚,但為保持藍色公路航道通暢,基隆河清疏規格還要向下多深挖一公尺,大稻埕碼頭附近甚至要多挖兩公尺,近十年已撥兩億五千萬元清淤經費。
吳憲雄指出,整段淡水河與大部分的基隆河都屬感潮地帶,為海水漲退潮與淡水交界處,水利工程向下浚挖航道,多出來的空間都是容納較重的海水,無法增加容納上游沖刷下來的淡水,對疏浚並無實際幫助。
此外,台北市並無地點可堆置疏浚後的淤土,相關單位多把淤土置於河岸兩側,只要漲潮或淹水,土方就會回填,「愚公移山至少會把土移走」,因此在水利工程通常不會於感潮地段疏浚。
台大學者:基隆河、淡水河根本無疏浚必要
而台大土木工程學系副教授李天浩也說,基隆河與淡水河通洪量仍能抵兩百年最高洪水高度,且河床高度也比過去規劃時期低,防洪綽綽有餘,根本沒有疏浚的必要。
此外,為發展河岸觀光遊憩,政府開發周邊高灘地做為河濱公園、自行車道,但高灘地也為河道一部分,平均每兩年就會有一次洪水,相關建設又要花經費整建維護。
李天浩也提醒,挖土防洪已無技術問題,重點是讓河川更漂亮、水質能進一步改善;至於要不要續編經費挖淤土經營藍色公路?「就看市府覺得值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