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獲量逐年減少 飛魚價漲五成
天氣逐漸炎熱,恆春半島海域的鬼頭刀、飛魚等魚類開始大量出現,進入飛魚捕獲季。(記者蔡宗憲攝)
〔記者蔡宗憲/恆春報導〕天氣逐漸炎熱,恆春半島海域的鬼頭刀、飛魚等魚類開始大量出現,後壁湖漁港每天都會看到漁船滿載漁獲入港,但鄰近海域捕獲數量年年減少,飛魚價格也從一公斤兩百元飆升到三百元左右。
根據恆春區漁會統計資料,恆春半島周邊飛魚捕獲量,從九十九年前動輒兩萬噸以上,近年減少到一萬五千噸左右,去年漁民冒險到較遠海域捕撈,才勉強回升到兩萬噸,漁會及鄉鎮公所也苦思如何維繫捕撈傳統,又能保持飛魚長年在海上飛翔。
恆春區漁會總幹事鍾玉芳說,飛魚從二十年前乏人問津,到近年成為當紅漁產之一,近年靠著漁民冒險到遠方捕飛魚,整體捕獲量相差不多,但台灣鄰近海域捕獲數量日益減少是不爭事實,飛魚捕撈船隊也僅剩兩組,轉型為觀賞或精緻化是未來的方向。
清明至端午是飛魚主要捕撈季節,多數的海鮮餐廳都能吃得到這項季節名產,餐廳業者吳正雄表示,居民大多利用陽光及海風製作成飛魚乾,橋墩上、屋簷旁一串串的飛魚乾,成為恆春半島的特色,近年數量減少,價格從一公斤兩百元飆升到三百元左右。
觀光轉型 飛魚季改在七月辦
連辦多年飛魚季的滿州鄉公所,今年不再選擇捕撈季節舉辦,改在七月份舉辦飛魚季,鄉長余增春說,飛魚文化不再以食用為主,解說生態、體驗飛魚乾製作等活動,反而能吸引更多觀光客到訪,大量捕撈、賤價出售的觀點必須改變,才能讓飛魚文化長久在恆春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