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市文獻委員蕭藤村新發現》學者尋獲碑文 八掌溪原名「八槳」
白河頂坎子頭義人廟的「陣亡忠義碑記」石碑,雖已有風化現象,但「八槳溪」的「槳」字,仍清楚可見。(記者余雪蘭攝)
清道光13年 陣亡忠義碑記證實
〔記者余雪蘭/嘉義報導〕穿越嘉南地區的八掌溪,在嘉義市三級古蹟「八獎溪義渡碑記」上稱為「八獎溪」,但台語文研究學者蕭藤村認為八掌與八獎的稱法並不合理,懷疑原名應是「八槳溪」,最近翻閱清代文獻,發現道光十三年所立「陣亡忠義碑記」,果真稱為「八槳溪」,將提供這份史料給嘉市府參考。
「陣亡忠義碑記」的石碑現存於台南市白河區頂坎子頭義人廟裡,蕭藤村為查證史料登載無誤,日前特地走訪這間供奉「義民爺」的小廟,在廟旁找到因年代久遠已風化的石碑,所幸碑文尚可辨識,有「又見諸尸骸或埋或露,自店仔口田洋至八槳溪皆是」等文,是紀念當地村庄對抗盜匪而犧牲的無名英雄,當地距「八槳溪」不遠,店仔口則是白河舊地名。
採閩南語音 出現槳、掌、撐等異字
蕭藤村是教育部台灣閩南語常用辭典編輯委員,也是嘉市文獻委員。他說,「槳」是指用手推拉使船筏前進的木器,古時依船筏大小,有二、四、六及八槳船,「廈英大辭典」中就有「八槳船」、「八槳仔」的辭彙。
由於這條溪在不同史料出現不同名字,包括道光年間《台灣採訪冊》與乾隆年間《台海見聞錄》均用「八掌溪」,道光二十七年則有「八獎溪義渡碑記」,另「清代台灣大租調查書」中出現「八撐溪」,現存「陣亡忠義碑記」則是「八槳溪」。
蕭藤村合理推測,八掌溪古以「八槳仔」做擺渡,而以「八槳溪」為名,卻因清朝官府所做的文史,採記閩南語音,而出現不同用字,但最可能的原名應是「八槳溪」。
蕭在兩年前還未找到史料佐證時,就曾創作「八槳溪哀歌」的台語文詩,敘述「我本成號做八槳溪,有八槳船來來回回…,我改名號做八掌溪…」,如今找到「陣亡忠義碑記」的碑文確實刻記著「八槳溪」時,忍不住暗叫「賓果」。
嘉義市文獻委員蕭藤村找到白河頂坎子頭義人廟的「陣亡忠義碑記」石碑,證實八掌溪原名「八槳溪」。(記者余雪蘭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