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西索米殯葬文化 音樂老師探源

北斗國中音樂老師吳和郁研究「女子樂隊」作為主題,完成碩士論文。(記者顏宏駿攝)

北斗國中音樂老師吳和郁研究「女子樂隊」作為主題,完成碩士論文。(記者顏宏駿攝)

2011/02/12 06:00

〔記者顏宏駿/北斗報導〕你知道送葬的樂團為什麼被稱為「西索米」嗎?你知道西索米最初是源自教堂的聖樂伴奏嗎?彰化縣北斗國中音樂老師吳和郁以兩年時間,踏查中部地區多家女子樂隊的源流,完成她的碩士論文,她用文化資產的角度看待女子樂隊,她認為,只要適度的行銷包裝,台灣特有的女子樂隊可能搖身一變,成為流行文化的象徵。

吳和郁完成碩士論文

一頂帆船帽,一襲旗袍、西裝,女子樂隊總是殯葬儀式中最吸睛的隊伍,她們跟著隊伍前頭的指揮,踩著整齊的步伐,利用有力的丹田吹出嘹亮的號樂,奏著沈重的哀歌。

女子樂隊早已成為台灣殯葬文化的一部分,在南華大學修藝術碩士學位的北斗國中音樂老師吳和郁,因好奇「北斗小鎮為什麼聚集四、五家女子樂隊?」便用兩年的時間,踏遍中部地區,尋找女子樂團師承源頭,探索樂曲特色、舞步、服裝,成為名副其實的「西索米通」。

西洋管樂演變女子樂隊

吳和郁說,女子樂隊吹的是西洋管樂,這些樂器早年隨著西洋傳教士帶進台灣,由教友吹奏聖歌,在喜、喪事的場合演奏,後來演變成教友到民間吹奏;文獻記載埔心鄉的羅厝天主堂陳若瑟神父於一九三四年開始帶領教友吹奏,這應是台灣女子樂隊的濫觴。

吳和郁還說,以前吹奏哀樂的起音就是Si So Mi,樂手向他人介紹自己的職業時,不喜歡把「死亡」、「喪禮」的字眼說出,因此,以「西索米」代替,倒是這首Si So Mi的樂譜目前已經失傳。

適度包裝 另類文化行銷

吳和郁表示,西洋的樂聲,進入台灣竟成為送別亡者的樂音,可見台灣文化的包容力非常大,現在吹「西索米」的大都是上了年紀的媽媽,且社經地位不高,其實,只要懂得包裝、行銷,「西索米」也可能如「電音三太子」一般,風靡全球。

女子樂隊成為台灣殯葬文化的一大特色,事實上最早源自教堂聖歌伴奏。(照片由吳和郁老師提供)

女子樂隊成為台灣殯葬文化的一大特色,事實上最早源自教堂聖歌伴奏。(照片由吳和郁老師提供)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地方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