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條、黑糖可能致癌 學者籲訂攝取標準/高溫炒炸易形成「丙烯醯胺」
台大學者調查,薯條、黑糖等食物含有丙烯醯胺,有致癌疑慮。(資料照)
〔記者陳伃軒/台北報導〕台大學者葉安義的調查報告指出,除薯條、洋芋片外,傳統食物黑糖、油條等含有的丙烯醯胺,或有致癌、基因受損等影響。
立法院衛環委員會召委趙天麟昨排案,針對高溫炒炸食品,如油條、薯條、洋芋片含丙烯醯胺的管理召開公聽會。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特聘教授葉安義指出,除高溫油炸食品,油條類、黑糖也檢出有丙烯醯胺,經動物實驗,丙烯醯胺具備神經毒性、基因毒性、致癌性,但人體相關研究樣品數太少,影響仍有疑慮。
馬鈴薯等根莖類含量高
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講師陳俊成指出,形成丙烯醯胺需要五個條件:食物中需要有高量的天門冬醯胺存在,通常馬鈴薯有較高的含量;還原糖成分也是一個要件,在常見的糖類中,以果糖最高;油炸溫度一百廿度至一百七十五度;pH6至pH8的中性食物;低水分含量食物。
少油鹽糖 就不必恐慌
台北榮總臨床毒物科醫師楊振昌說,丙烯醯胺雖有致癌風險,但只要盡量維持少鹽、少油、少糖飲食習慣,就不必恐慌。葉安義教授表示,衛福部一○一年已出版「降低食品中丙烯醯胺含量加工參考手冊」,提供食品廠商參考,因此政府應著重宣導,並持續監測國人的暴露量;他認為不需要制定管制標準。
台大教授:事態嚴重
但長期研究丙烯醯胺對人體影響的台大教授大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教授吳焜裕則說,他發現台灣人尿液中的丙烯醯胺含量,比國際平均值高一些,且經動物實驗發現,幼鼠受丙烯醯胺影響更強,這是嚴重食品問題,為避免丙烯醯胺影響人體基因、且遺傳危害下一代,政府應制定管制標準。
國民黨立委王育敏發言表示,國人普遍認知黑糖是養生食品,且黑糖還是女性月經期必備的補鐵食品,現在才知道竟含丙烯醯胺,政府有必要做資訊揭露。
衛福部研擬監測指標
衛福部次長許銘能回應,將加強輔導食品業在製造過程將丙烯醯胺減量,並向民眾宣導相關知識,也會增強高風險食品的監測;目前已著手研擬企業監測食品丙烯醯胺指標值草案,並參考國際標準,將薯條的丙烯醯胺含量訂在600ppb等,將來還會納入黑糖與油條等我國特有食品的丙烯醯胺含量上限,草案盼能在三個月內公告。
台大學者調查,薯條、黑糖等食物含有丙烯醯胺,有致癌疑慮。(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