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婦眩暈1年 中醫「針」「藥」助緩解

2019/09/07 05:30

▲中醫師廖娸廷(右)替患者針灸,改善頭痛症狀;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記者陳建志翻攝)

記者陳建志/台中報導

▲風池穴在後頸處。(記者陳建志攝)

41歲張姓婦人1年前莫名經常眩暈,不但平躺坐起時會頭暈,改變姿勢時症狀更明顯,吃了1年止痛藥也沒效。經中醫師診斷為肝鬱氣滯痰濕體質,因肝脾原因導致眩暈症狀,經針灸百會、率谷等穴位,配合藥物調理,3個月後頭痛症狀就消失。

▲翳風穴在耳朵下方。(記者陳建志攝)

針灸醒腦止痛 中藥疏肝解鬱

▲率谷穴在耳朵上方。(記者陳建志攝)

長安醫院中醫師廖娸廷表示,民眾出現眩暈的原因很複雜,通常和肝、脾、腎有密切關係。不過一般眩暈虛者居多,主要是本身元氣長期過度消耗,因得不到充足的休息和補充,造成陰陽失衡。

▲百會穴在頭頂處。(記者陳建志攝)

廖娸廷表示,患者到院時表示,眩暈症狀已經持續1年,決定替她在百會、率谷、翳風、風池、耳門、聽宮、聽會等7個穴位進行針灸治療,其中前4個穴位在頭頸部,主要可以提神醒腦、清頭目、安神、止痛;後3個穴位則是耳顳神經、面神經以及顳動脈,和內耳平衡有關,有聰耳竅、止暈功效。

廖娸廷說除針灸治療,並配合藥物調理,開立疏肝解鬱化痰濕的處方,像是天麻鉤藤飲以及苓桂朮甘湯為主方,患者透過中醫調理3個月後,眩暈症狀完全消失。

廖娸廷指出,眩暈是一種自覺症狀,症狀輕者閉目就可停止,嚴重者則會出現噁心、嘔吐、冒汗,甚至昏倒,通常多屬肝的病變,透過針灸可調理體內氣機的平衡,增加頭面部血液循環,加強血管、神經功能,並止暈、止痛,因此只要透過針灸及藥物調理一段時間,通常會有很好的改善。

廖娸廷提醒,民眾出現眩暈,切勿聽信偏方,最好就醫檢查,並由中醫師依症狀開立處方。

常按4穴位 強化頭頸血液循環

她並建議民眾,若出現頭暈、頭痛、睡眠不足或是肩頸痠痛,平時可按壓百會、率谷、翳風、風池等穴位。尤其現在許多民眾長時間看手機、電腦,建議每1小時至少休息3分鐘,並按一下上述4個穴位,每個穴位約20下,持續1分鐘,就可加強頭頸部血液循環,減少頭痛發生。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