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黑洞 我設地表最強望遠鏡
由台灣中研院天文所主導的格陵蘭望遠鏡計畫,在北極圈架設第一座次毫米波天文觀測站,可望領先全球,首度直接觀測黑洞。(中研院天文所提供)
北極圈首座天文觀測站 解析度比光學望遠鏡高千倍
〔記者簡惠茹/台北報導〕中研院天文所團隊改裝架設的地表最強望遠鏡「格陵蘭望遠鏡」,是第一個架設在北極圈內的天文觀測站,能抵抗零下七十一度的低溫,還有機會讓人類首次看到黑洞。
中研院天文所加入黑洞觀測計畫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花費七年時間,從二○一一年起,與哈佛大學「哈佛—史密松天文物理中心」天文團隊合作架設格陵蘭望遠鏡,去年終於克服氣候條件成功設置,成為全世界唯一位於北極圈內的次毫米波天文觀測站。
中研院昨宣布,今年四月起台灣正式加入國際大型黑洞觀測計畫,團隊成員都對觀測到黑洞相關影像深具信心,希望一年內就有成果。
研究員陳明堂指出,二○一一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等單位授權研究團隊,使用ALMA北美團隊興建的十二公尺原型機望遠鏡,團隊將望遠鏡重新改裝,以適應酷寒環境,搬遷到格陵蘭使用。
「解析度相當於從地球上可以清楚看到月球上的一顆棒球。」陳明堂指出,今年四月格陵蘭望遠鏡正式加入「事件視界望遠鏡」(EHT)全球陣列計畫觀測,透過與其他電波望遠鏡相連形成的陣列,影像解析能力比全世界最強的光學望遠鏡還高一千倍,將用來觀測星系中的超大質量黑洞。
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尚未有任何研究團隊取得黑洞相關影像。陳明堂說,格陵蘭望遠鏡主要目標是距離太陽系約五千萬光年的「M87星系」黑洞,體積比銀河系還大上一千倍,去年底已成功接收來自太空的電波訊號,代表可正常運作;經過模擬也可看到黑洞相關影像,取得畫面指日可待。
改良天線 可抗攝氏-71度難關
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則提供技術升級望遠鏡天線等設備,副院長葛平亞說,天線原本是在平地使用,要送到極地工作,必須重新修改,而且本來的天線不耐寒,中科院透過調整結構和材質,讓天線可以在負七十一度的低溫存活,並減少雜訊。
發起計畫的中研院院士賀曾樸也是天文所首任所長,他說,台灣在北極圈設立了第一個天文觀測站,且將ALMA原型望遠鏡改裝後,解析力是原型的一百萬倍,證明「台灣可以跟國際競爭,做到世界級水準」。
由台灣中研院天文所主導的格陵蘭望遠鏡計畫,在北極圈架設第一座次毫米波天文觀測站,可望領先全球,首度直接觀測黑洞。(中研院天文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