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頭皮發麻!百大入侵種海蟾蜍 最高可產卵3.5萬粒
列為全球百大外來入侵種的海蟾蜍一次可產卵八千至三萬五千粒。(楊懿如提供;本報合成)
〔記者佟振國/南投報導〕列為全球百大外來入侵種的海蟾蜍,去年11月於南投縣草屯鎮現蹤,引起各界高度重視,經過相關單位、志工4個月全力防除,已捕捉1300隻,持續朝清零目標努力,但時序入春進入蟾蜍繁殖期,目前已捕捉到抱接產卵個體,密密麻麻黑色卵粒,令人看了頭皮發麻,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楊懿如強調除持續捕捉移除個體,現階段民眾若發現黑色卵粒及蝌蚪,也要通報加強撈除,避免往外擴散。
為了移除海蟾蜍,東華大學教授楊懿如持續率領多名「台灣兩棲類保育志工」,也有當地居民積極加入,配合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中心,在發現牠們的草屯鎮御史里等地進行移除行動,志工群透過點位認養調查,發現250多個點位,甚至1個點最高達到30幾隻,因此預估族群數量達2000多隻,經過4個月的努力,已經移除1300隻,但又面臨新的危機與挑戰。
春天是海蟾蜍繁殖期,2月下旬志工已經捕捉到1對海蟾蜍抱接後產卵,海蟾蜍卵串呈長條型,黑色卵粒非常小,密密麻麻令人看了頭皮發麻,楊懿如表示,海蟾蜍1次產卵可達8000至3萬5000粒,雖然成功孵化率約0.5%,但就有40至175隻,還是非常驚人,尤其海蟾蜍有毒,體長最大可達到30公分,野外幾乎沒有什麼天敵,一旦擴散出去,對台灣生態將有嚴重影響,現在除了個體,若發現卵粒及孵化的蝌蚪也要通報撈除,至於海蟾蜍能有機會清零,但肯定不是今年,是需要長期抗戰的工作,希望3至5年能夠達成。
楊懿如指出,海蟾蜍原產中南美洲,為何飄洋過海來台灣,最早是1935年從夏威夷引入,當時目的是要控制害蟲,但沒有成功,之後再以寵物名義進口,因此呼籲政府單位須嚴格在源頭管控,加強公告列管登記,若現在民眾家裡有飼養海蟾蜍,若不想飼養可通報地方政府、特生中心或 「台灣兩棲類保育志工」,妥善收集處理,不會受罰,千萬不能任意棄養,否則後果會很嚴重。
春季進入海蟾蜍繁殖期,志工二月下旬已捕捉到一對抱接產卵的海蟾蜍。(楊懿如提供)
海蟾蜍一次可產卵八千至三萬五千粒,密密麻麻的黑色卵粒,令人看了頭皮發麻。(楊懿如提供)
列為全球百大外來入侵種的海蟾蜍,去年11月於南投縣草屯鎮現蹤,引起各界高度重視。(楊懿如提供)
志工利用夜間進行田間巡檢,要揪出藏身其中的海蟾蜍。(楊懿如提供)
每隻捕捉到的海蟾蜍都會妥善集中送交特生中心。(楊懿如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