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的旅程 退休美術老師紀錄高雄拆船業興衰
佑以畫筆記錄高雄拆船業的興衰。(記者黃佳琳攝)
〔記者黃佳琳/高雄報導〕屏東女中退休美術老師簡天佑,30年來以畫筆記錄高雄拆船業的興衰,隨著拆船業的逐漸沒落,他的畫船基地移轉到高雄旗津港的貨櫃碼頭,與前鎮港的遠洋漁船,雖然沒有往日大油輪的氣勢,但有另一種不同的風味。
曾獲屏東縣美術成就獎的簡天佑,其創作的「雄姿」和「白壁」兩幅畫作被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其中「雄姿」以小港大林蒲拆船為描繪對象,畫作磅礡,道盡漂泊後的滄桑,與一般漁船畫作不同,另有一套不同的思維與畫法。
簡天佑表示,他最早畫船作品始於1983年,多為東港寫生水彩畫,對於高雄港的巨大油輪雖抱持著高度興趣,但時值戒嚴時期,港區戒備森嚴,一般民眾無法隨意進出。1985年時,他從媒體得知高雄的拆船工業,對此產生極大興趣,抱著一探究竟的心理,從南州鄉騎一小時機車至高雄小港大仁宮拆船碼頭一探究竟,從此認定為畫船聖地,完成一系列彌足珍貴的拆船作品。
簡天佑說,船體的構造新鮮且複雜,包括各式各樣的樓梯與欄杆,鐵架支撐的橘紅色救生艇,巨大煙囪上的圖案與色彩,船上與岸邊大小不一的起重吊桿,以及船身長期浸泡海水而產生歲月銹蝕的痕跡及多變色彩,創作上充滿挑戰性。
簡天佑認為,拆船業雖因噪音、汙染,最終產業外移而落幕,但無可否認它在經濟上的重大貢獻,也曾是高雄城市發展史上重要的一頁。他累積30年的創作「漂泊的旅程」,即起至12日在高市文化中心展出,以船隱喻人生的漂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