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廢物發電兼產生物炭,屏東綠能減空污
燃料棒再送入氣化爐造氣。(記者羅欣貞攝)
〔記者羅欣貞/屏東報導〕屏東是農業大縣,耕地面積約7萬公頃,也產生大量農業廢棄物,其中約2萬公噸未能妥善處理,許多農民以節省處理費,露天燃燒農業廢棄物,經統計露天燃燒約占全縣空氣污染源總懸浮微粒(PM2.5)的20%。
為改善空品,屏東縣政府環保局102年起即推動農業廢棄物妥善處理方案,今年度(107年)更在枋寮巨大廢棄物回收再利用廠設立「生物炭發電設備」,利用綠能回收農業廢棄物,如今全縣農業廢棄物妥善處理率已提升到85%,明顯降低空氣污染。
環保局表示,生質炭化發電設備回收、處理農業廢棄物時,以氣化爐收集可燃氣體,不但避免農業廢棄物露天焚燒產生的空污,還能將所產製的木醋液、焦油及生物炭等農業副產品,應用在液肥或病蟲害的防治資材上,改良土壤及作物,更可貴的是該設備宛如微型電廠,可適度供應區域性電力,功能多元又環保。
進一步計算,「生質炭化發電設備」每小時可發電100KW(相當於20~30個家庭用電量),年處理約1095公噸廢棄物可產生80萬度電並轉換出約300噸生物炭,生物質經氣化炭化所帶來的售電及販售生物碳經濟效益,預估收益每年可達數百萬元,循環經濟效果驚人。
環保局長魯臺營今天(6日)表示,此座具商轉規模的氣化爐可24小時運轉,較太陽能、風力發電優勢,除可解決牛糞溢流污染、農業廢棄物露天焚燒問題,也帶來經濟效益,若在縣內各鄉鎮設置,可大幅幫農民解決廢棄物困擾。
但該設備安裝還須克服土地容許問題,環保局正積極向能源局、農委會等有關單位爭取,儘快因應再生能源發展,允許該設備於於農地容許使用,讓氣化發電設備能在農業縣廣泛運用。
4年努力下來,目前屏東農業廢棄物的妥善處理已經提升到85%,空品也逐漸改善,今年1至11月屏縣空品不良(AQI大於100)率降至21.7%,為歷年最佳。
破碎後的碎枝先製成燃料棒。(記者羅欣貞攝)
農業廢枝進場。(記者羅欣貞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