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當年的台灣地圖只有半邊番薯 原因是....

1720年清康熙命令下實測繪製的台灣地圖只有西半部。(記者劉婉君攝)

1720年清康熙命令下實測繪製的台灣地圖只有西半部。(記者劉婉君攝)

2017/12/07 20:21

[記者劉婉君/台南報導]番薯是許多人對地圖上台灣島形狀的印象,但清代的台灣地圖曾經只畫出西半部;直到18世紀末,清帝國的「界址圖」還標有原住民和漢人分界位置的特殊輿圖;在更早的大航海時代,地圖是商業機密,還曾有「地圖間諜」。

「地圖很有事:地圖的台灣史特展」即日起至明年8月12日在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展出。

例如1720年康熙皇帝下令實測的台灣地圖,就只有西半邊,隨著這張地圖在歐洲被印刷出版,也導致19世紀未各國與清朝對於界外是否屬於清朝版圖的爭議。

清代有劃定「番界」的政策,「界址圖」就是清帝國繪有原住民和漢人分界位置的特殊輿圖,台史博表示,這類型的地圖繪製不易,需要3至5年才能完成,目前全世界僅知有6幅,分別藏於台灣、中國、英國、俄羅斯等地的博物館或研究機構,台灣現在有2幅,1 幅在中研院,另1幅則由台史博借藏中,也在此次「地圖很有事」中首次公開亮相。

此次展出的<十八世紀末御製台灣原漢界址圖>為旅法漢學家侯錦郎收藏,輾轉從海外回到台灣,經台大歷史學系教授周婉窈及南天書局魏德文引介,寄藏在台史博,與各地所藏的版本不同,此幅畫工精細且字跡工整,同時載明豐富的地名資訊。

地圖上以紅線標示出原漢分界,並有隘寮、界碑、土牛溝等防止人民越界的設施,展場還有模型呈現當時土牛溝的樣態,讓民眾更有感。現場還結合古今地圖比對的科技,讓民眾可以查詢自己居住的地方在昔日位處界線的那一邊。

這幅18世紀末繪製的〈御製台灣原漢界址圖〉標示出當時原住民和漢人分界。(記者劉婉君攝)

這幅18世紀末繪製的〈御製台灣原漢界址圖〉標示出當時原住民和漢人分界。(記者劉婉君攝)

18世紀末的〈御製台灣原漢界址圖〉首度公開亮相。(記者劉婉君攝)

18世紀末的〈御製台灣原漢界址圖〉首度公開亮相。(記者劉婉君攝)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