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二戰遺跡「碉堡群」 文化人墓仔埔也敢去

保存完好的碉堡,視野良好,「風水」也好,旁有不少墳墓。(記者陳彥廷攝)
〔記者陳彥廷/屏東報導〕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陸軍第50師團駐守屏東縣,範圍從高屏溪到巴士海峽,據估當時的碉堡還留有完整的20座,也被文化界稱作「被遺忘的碉堡群」,縣府文化處為盤點二戰史蹟,今天邀集文資委員到新園鄉的鯉魚山現勘,發現除山被挖堀成水塘外,一旁也有福德祠、納骨塔及民間墓園,後續將召開文資審議會議搶救珍貴遺跡。
二戰末期日軍研判美軍會從高屏溪登台,日本陸軍第50師團(蓬部隊)駐防,遠從萬丹新園到恆春皆興建防禦工事,美國名將麥克阿瑟評估登台將付出高昂代價,改採「跳島戰術」進攻沖繩等,台灣雖受空襲但避開美日陸戰的正面交鋒。
文化處長吳錦發表示,萬丹新園交界的鯉魚山是高屏溪渡口的制高點,形勢險要,近2萬兵力的50師團是駐守台灣主力部隊,與高雄大樹12師團呼應,佈滿炮陣地形成交叉火網封鎖,並推演美軍登陸的「水際擊滅」、「反登陸戰」等戰術,顯見鯉魚山的戰略地位。
鯉魚山曾在清領時期被設置下淡水巡檢署,民間則有神明鬥法的「12犁頭鏢」傳奇,目前福德祠的神尊就在隧道坐鎮,而該山屬黏土,磚廠挖土造磚致部分成水塘;今天現勘在碉堡內發現深達10公尺的人孔,官員確信下方就是夯實黏土而開鑿成四通八達的防禦工事及隧道。
吳錦發說,國民政府來台接手日人遺跡,但國防部無人力物力管理棄置,水塘處原本密集碉堡及隧道早被挖得無法比對,而墳墓可能持續增加,若不儘速登錄指定為文化資產,這些珍貴的二戰遺跡,恐將毀屍滅跡。
文化處下午前往日人在屏東地理中心的制高點「春日鄉」所設置的雄偉碉堡,現勘後官員指出,該處為戰鬥司令部,而像琉球、關島及塞班島等等與50師團同時期的二戰遺跡,現在是世界文化旅遊熱點,甚至部分還列入世界遺產,今天是初勘,後續將召開文資審議會議,搶救珍貴遺跡及登錄指定事宜,並和地方合作,打造不輸國外的文化觀光景點。

縣府文化處長吳錦發偕文資委員現勘鯉魚山碉堡。(記者陳彥廷攝)

部分土被挖走製磚,變成水塘。(記者陳彥廷攝)

碉堡內還有深不見底的人孔。(記者陳彥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