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田寮崇德社區用1分地 保留消失1甲子的古老技藝

小朋友體驗拉黃麻繩。(記者陳文嬋攝)

小朋友體驗拉黃麻繩。(記者陳文嬋攝)

2016/08/24 21:58

〔記者陳文嬋/高雄報導〕編麻繩古老技藝消失1甲子歲月,高市田寮崇德社區復育1分地黃麻田,由居民栽種、除草等,耆老親授編麻繩,成為「一日農夫」特色活動,民眾感受先人智慧。

田寮崇德社區位於大崗山與烏山環繞的惡地丘陵盆地之中,當地風景名勝就是月世界,但地無3里平,社區居民為了生存,只能種植耐旱作物,早年以黃麻為大宗作物,也帶動當年的麻繩產業。

耆老們回憶當年表示,黃麻收成是當時家戶的大事,人力吃緊就連在作月子的婦女,都得出來勞動,刨黃麻姿勢不對,會被用刨刀敲手背,當年賣黃麻可買月餅吃,再辛苦也會咬牙撐下去。

農家除了將生產的黃麻,運到外地販售外,也會留些自用,農閒時會依家中的需求,打出各式繩索,如牛羊索等,經過加工的乾麻,可以製成繩索、布袋、漁網等用途,是早期相當普遍的民生用品,甚至於剝下的麻骨,也可入藥、作火引,折下來的外皮、葉稍,是大家搶著要的豬飼料。

但隨著尼龍、塑膠繩取代,低經濟價值、高人力成本的麻繩產業消失了1甲子,連編麻繩技藝也差點失傳,目前僅10多名耆老還記得,但平均年齡高達70歲,社區居民復育1分地的黃麻田,施肥、除草負責管理,只為了保留古老技藝。

農業局推動「一日農夫」活動,再度復興編麻繩文化,成為社區特色,民眾除了惡地採果,還能體驗編麻繩,傳承祖先的智慧,帶動地方觀光發展。

民眾體驗採黃麻。(記者陳文嬋攝)

民眾體驗採黃麻。(記者陳文嬋攝)

小朋友體驗結麻繩。(記者陳文嬋攝)

小朋友體驗結麻繩。(記者陳文嬋攝)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