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雲

臺北市 24-28 ℃

台灣原住民可能來自東南沿海 中研院考古獲獎

南科旗竿地遺址發掘。(臧振華提供)

南科旗竿地遺址發掘。(臧振華提供)

2016/01/05 11:16

〔記者吳亮儀/台北報導〕中央研究院院士臧振華和研究員李匡悌共同主持的台南科學園區考古計畫,除發現台灣最早的水稻化石、百萬餘件石器、陶器等文物,也有強力證據顯示最早的台灣、甚至東南亞史前文化極可能來自中國東南沿海,對考古學有重要學術意義,獲得「世界考古論壇」頒發的「考古發現獎」。

南科考古計畫在1996年啟動,在南科周邊近3000公頃土地發現了58處考古遺址,出土的遺跡和古文物非常多,涵蓋時間從距今300年前到5000年前。

臧振華指出,考古發現最早的農業證據,包括稻米、小米和家畜的飼養,不只是台灣最早、更可能是東南亞最早,由於許多學者對東南亞居住的民族來源有不同假說,而這次在南科的古文物包括食衣住行墓葬等居住痕跡都被發掘出來了,都和福建以南到海南島地方文化有高度相似性,不管是物質遺留和生活型態等都非常類似。

臧振華說,台灣原住民的來源是很複雜的,長期以來和不同地區有不同接觸,隨著變遷和演變,本來希望做DNA檢測,和現在各地區做比對就能更清楚關聯性,但團隊將人類殖骨送到德國要做分析,因台灣氣候潮濕、骨骸很難保存DNA、無法作分析。

「世界考古論壇.上海」創立於2013年,旨在推動世界考古資源和文化遺產的調查,表彰重大田野考古發現和創新的考古研究成果,今年度全世界共有93項被提名、共38名學者經兩輪投票,選出21名得獎團隊,台灣是其中之一,其它得獎者還包括義大利、俄國、中國等。

南科遺址出土的小米。(臧振華提供)

南科遺址出土的小米。(臧振華提供)

南科出土約午前年前的人骨。(臧振華提供)

南科出土約午前年前的人骨。(臧振華提供)

中研院院士臧振華主持的南科考古計畫獲得「世界考古論壇」的「田野發現獎」。(記者吳亮儀攝)

中研院院士臧振華主持的南科考古計畫獲得「世界考古論壇」的「田野發現獎」。(記者吳亮儀攝)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圖 impression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