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健康網》「體重歧視」恐影響心理健康 英專家打破肥胖5迷思

2022/03/09 20:39

有許多與肥胖相關的迷思充斥在社會中,這些迷思可能導致「肥胖歧視」,影響肥胖者的心理健康;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取自freepik)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衛福部國健署統計,台灣18歲以上成人過重及肥胖比率逐年上升,2016-19年平均過重率達47.9%,將近每2個成人就有1個過重。外媒《今日醫學新聞》(Medical News Today)指出,近年來越來越多人意識到肥胖相關的健康問題,但仍有許多與肥胖相關的迷思充斥社會中,這些迷思可能導致「體重歧視」及肥胖者的污名化,甚至影響肥胖者的心理健康。

研究顯示,隨著身體質量指數的增加,體重歧視(weight stigma)與不良的心理狀況有更強烈的關聯。體重歧視又被稱為肥胖歧視,指社會長期對於肥胖人群帶有偏見。

肥胖的5個迷思

●少吃多動就一定能減重

在多數情況下,長期攝取超過身體所需的卡路里,是變胖的主因,因此絕大多數的減肥法都是嘗試降低熱量攝取,或增加身體運動量。

畢業於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神經科學系的紐曼(Tim Newman)表示,儘管飲食與運動是肥胖的主因,但仍有數個因素默默導致肥胖,包含:睡眠不足、心理壓力、慢性疼痛、荷爾蒙干擾、睡眠呼吸中止症、某些特定藥物的使用等,在這些個案中,過度進食更像是一種症狀。

紐曼指出,壓力更容易導致肥胖,包含了「一旦受到體重歧視,壓力就會更大」的惡性循環,以及壓力可能導致的睡眠不足,若造成睡眠剝奪,就有更高的機率變胖。

紐曼提醒,熱量攝取與運動確實是減重的主要因素,但是單看這2項,無法說明所有情況。

●肥胖會導致罹患糖尿病

紐曼表示,肥胖不會直接導致糖尿病,肥胖只是糖尿病的風險因素之一,但並非所有肥胖者最終都會罹患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也不是全部都是肥胖者。

●肥胖者都很懶

紐曼指出,活動量低的生活方式是導致肥胖的風險因素之一,增加活動確實也能減重,但肥胖並不是「不運動」這樣的單一因素而導致。

一項研究透過走路的步數來推測運動量,結果顯示,儘管體重越重者步數越少,但差距並沒有太過顯著,且若加上肥胖者走路時消耗的熱量更多,會讓差距進一步縮小。

●若有近親是肥胖者,自己也會變成肥胖者

紐曼表示,遺傳與環境是影響是否成為肥胖者的兩大因素,但兩者的關係相當複雜,更不意味著一旦家人是肥胖者,自己成為肥胖者的結果就無可避免,近期的研究顯示,環境對於肥胖的影響比遺傳更大。

●肥胖不影響健康

紐曼指出,肥胖會增加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骨性關節炎、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風險,且只要減重5-10%就能看見顯著的健康影響,像是改善血壓、血糖、血脂。

紐曼表示,肥胖在當今社會中非常普遍,然而對肥胖者的歧視完全無助於解決肥胖問題,甚至可能讓肥胖問題更嚴重。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