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健康網》幽門桿菌8成感染者無症狀 醫列7種情況應治療

2022/02/17 08:36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後,會有兩成感染者出現腹痛、腹脹、消化不良、食慾不振、噁心或體重減輕等症狀;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取自freepik)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存活在胃的細菌,醫師指出,台灣約有3-4成的人有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其中8成感染者一開始都沒有症狀,因此若沒有症狀,胃鏡檢查正常,可以選擇不治療幽門螺旋桿菌,但他也列出7種情況應該積極治療。

基隆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在臉書粉專「錢政弘 胃腸肝膽科醫師」發文表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後,胃粘膜會發炎,時間一久,會有兩成感染者進展成慢性胃發炎、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進而出現腹痛、腹脹、消化不良、食慾不振、噁心或體重減輕等症狀。

錢政弘表示,慢性胃發炎的患者,如果飲食習慣不良,喜歡吃醃漬食物、辛辣食物、焦慮性格、有吸菸等,每年就有1-3%的機率,慢慢發展成「慢性萎縮性胃炎」;此時,胃分泌胃酸和消化酶的能力下降,食物就變得難消化,臨床上常見口臭、腹脹、腹痛、打嗝等症狀,同時出現維生素B12、C、D、鐵和鈣離子缺乏,造成貧血、骨質疏鬆或神經方面等問題。

錢政弘提醒,當胃黏膜長期損傷後,得到胃癌的機會就上升,比起一般人的機率高出16倍之多。

7種應積極治療的情況

●患有消化性潰瘍

錢政弘表示,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發生和幽門桿菌感染息息相關,除了用藥治療潰瘍,還必須積極治療幽門桿菌,如果細菌沒有殺死,潰瘍是很容易復發。

●患有慢性胃炎、胃有腸上皮化生或萎縮性胃炎

錢政弘表示,這些病灶可視為胃癌的前兆,治療幽門桿菌可以改善胃黏膜萎縮,大幅減少罹患胃癌機率。

●長期服用藥物

錢政弘指出,因其他疾病長期服用阿斯匹靈、消炎止痛藥、或是抗凝血藥物等,這些藥物都可能讓原本胃不好的人產生消化性潰瘍,甚至出血的情況,此時就必須要檢查是否有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並且積極治療。

●胃癌的高危險族群:如三等親內有胃癌家族史,抽菸者。

●胃增生性息肉: 研究指出有70%的胃增生性息肉在滅菌治療後會消失或縮小。

●功能性消化不良:容易消化不良的病患,其症狀在滅菌之後可以明顯改善。

●缺鐵性貧血、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這兩個疾病跟幽門桿菌感染有關,臨床上不太容易聯想到,不過滅菌治療後,貧血或血小板低下可以改善。

錢政弘提醒,幽門桿菌可以透過飲食傳染,即便自身沒有需要治療幽門桿菌,但若長期跟家人或朋友共餐,無形中是有機率是傳染給他人,尤其當親友有胃病時,應把自己治療好才不至於成為破口,不經意輸出病菌害到別人;現在的醫學共識是認為年輕的父母應該要及早接受治療,避免把細菌傳染給小孩。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