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關閉此視窗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黃斑部病變有救 台灣團隊大突破

    台灣研究團隊結合3D列印組織工程技術,成功分化出視網膜神經節細胞。(記者林惠琴攝)

    台灣研究團隊結合3D列印組織工程技術,成功分化出視網膜神經節細胞。(記者林惠琴攝)

    2017/11/17 06:00

    視網膜細胞自體再生 研究有成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黃斑部病變有救了!台灣研究團隊在視網膜細胞自體再生領域有新突破,利用自體血液發展出多功能的萬能幹細胞,可進而分化出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與「神經節細胞」,未來可望植入患者眼中替代病變組織,有機會重見光明、不再霧煞煞。

    國內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有約十%至十五%罹患「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其中約三十%、五萬至十萬人會隨病程發展,導致視網膜及感光細胞產生不可逆的退化,最後喪失中心視力,目前僅能終身注射藥物延緩惡化,沒有有效治療方式。

    在科技部支持下,台北榮總、陽明大學、交通大學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共同研究,透過採集病患約十CC的血液,以自體細胞重新編程為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且成功將iPS分化為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以及3D立體類視網膜組織,再進一步分化出視網膜神經節細胞,未來可望透過將這些細胞植入患者眼睛,替代視網膜病變位置而改善視力。

    3D立體類視網膜 接近人體組織

    台北榮總醫學研究部基礎醫學科主任邱士華解釋,人類視網膜有十層,包含色素上皮細胞、感光細胞、神經節細胞等,研究團隊發展出的3D立體類視網膜組織,指的是在實驗室培養出接近人體完整的視網膜組織,測試已有初步感光功能,現進入動物實驗階段,可應用於視網膜嚴重受損的患者。

    邱士華說,以利用自體幹細胞治療黃斑部病變來說,日本曾有全球首例採集患者皮膚發展出視網膜上皮細胞取代病變組織、使視力回升的例子。而台灣團隊選擇使用血液而非皮膚,不會留疤;此外,結合3D列印組織工程技術,讓成功分化的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可生長到對的位置,發展功能性,並進一步形成視神經神經傳導功能結構,更是領先國際。

    豬隻實驗成功 將進行人體試驗

    邱士華強調,這項研究目前在豬隻實驗上已獲成功,持續追蹤三年,視網膜未出現剝離,且對於光線、顏色的訊號偵測正常,接著積極規劃將進入人體臨床試驗,估計可應用於有黃斑部病變的中重度患者身上。

    另外,邱士華補充,目前針對全盲患者已發展電子眼治療,但費用昂貴、能見度有限,以後或許可將前述技術結合電子眼,讓全盲患者已萎縮的視網膜與視神經重新活化,使電子眼療效更佳。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圖
    焦點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