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天

臺北市 16-17 ℃

進口黃豆 逾97%都是基改

市面上黃豆製品幾乎都強調「非基因改造黃豆」,但食藥署統計,進口黃豆超過九成七都是基因改造黃豆,國內約超過六成黃豆製品是由基改黃豆製成,落差相當大。(資料照)

市面上黃豆製品幾乎都強調「非基因改造黃豆」,但食藥署統計,進口黃豆超過九成七都是基因改造黃豆,國內約超過六成黃豆製品是由基改黃豆製成,落差相當大。(資料照)

2016/10/27 06:00

〔記者吳亮儀、楊雅民/台北報導〕食藥署統計,超過九成七的進口黃豆都是基因改造黃豆,粗估國內約有超過六成黃豆製品是由基改黃豆製成,但市面上多數食品幾乎都標榜是「非基因改造黃豆」,落差極大;食藥署未來透過大數據分析,就能掌握市售商品標示「非基改」的真實性,將據此發動稽查。

目前法規要求業者使用基因改造食品原料就該強制標示,若應標示而未標示,可開罰三萬元到三百萬元,標示不實則可開罰四萬元到四百萬元。坊間豆漿店、食品業者常強調「非基因改造黃豆」,鮮少標明「由基因改造黃豆製成」字樣。

6成黃豆食品 含基改原料

農糧署統計,近三年來國產黃豆產量從一八一○噸增長到四三六三噸,但國外進口黃豆二六八萬噸,其中超過九成七都是基改黃豆。食藥署專委魏任廷說,基改黃豆進口後大多數用作榨油,再來是當作飼料,至於食品中,推估國內基改和非基改黃豆製品比約是二比一,亦即六成以上的黃豆食品估計都有基改原料。

食藥署去年稽查發現約有五%不合格,原因一是標示不實,明明是基因改造食品,外包裝仍標示非基改;另一種是不需要標示基改的商品,卻仍標示「非基改」。

目前未證實基因改造食品有害人體,但許多民眾一聽到「基因改造」就覺得恐怖,進而排斥,我國甚至立法禁止基改食品進入校園,因此多數食品業者都強調「非基改原料製成」,但究竟是否真為「非基改」食品?除透過原料來源稽查,消費者根本無從判別。

今年七月,食藥署已將基改、非基改進口黃豆號列分流,可更精準掌握基改與非基改黃豆的食品進口量,科長吳宗熹表示,透過大數據分析,就能了解市售商品標示「非基改」的真實性,配合發動稽查。

義美食品表示,所有豆漿、豆腐等黃豆製品,全部都使用澳洲進口的非基改黃豆,並取得當地政府核發的產地證明,全程採袋裝運輸,運送的貨櫃也會黏上封條,避免交叉感染,直到貨櫃進工廠才把封條拆開。

統一企業表示,生產的豆漿全部都使用美國和加拿大進口的非基改黃豆,進口前都會以歐盟最嚴格的標準,取得檢驗合格的產地證明,來台後會再委託第三公正檢驗單位再複驗一次,產品包裝上都會清楚標示使用非基改黃豆。

食藥署表示,過去稽查均未發現大廠有標示違規或不實問題。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圖 impressionimpression
焦點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