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大地浮聲錄》大河聆聽

在淡水河上聽聲音,你似乎就聽見了這個世代的喧囂與寂寞。(范欽慧提供)

◎ 范欽慧

范欽慧。(范欽慧提供)

這是一個聽覺甦醒的時代,

許多流傳在土地上的動人旋律,

正等待著我們重新聆聽。

每年七月十八日是「世界聆聽日」,我們則提前一天,把七月十七日訂為「台北聆聽日」,並且選在淡水河上啟動聆聽,除了要跟國際接軌,也希望能把「七一七」跟「聽一聽」還有「靜一靜」的意象結合在一起,透過這條貫穿歷史的生態軸線,宣示「聲景聆聽」的世代來臨。

在淡水河上聽聲音,不僅有生態環境、社會文化的意義,在文學上,甚至可以展現一種信念與價值,一如「大河小說」所討論的理想性與世界觀。

不論是從一六九七年郁永河「裨海紀遊」中,在淡水河畔所見的「茅廬二十間,皆依山面河」的景象,或是在一八六○年後,淡水開港抽關稅帶來熱絡的樟腦與茶葉的國際交易,船檣影織間都懷抱著一個金銀島的想像。

為了建構台北家園的聲景內涵,我在《台灣日日新報》上找到了各種關於淡水河的情節,有護岸工事、溺水事件、停船通知,在一九○七年還新闢一條往返大稻埕跟艋舺之間的航線,這艘十三噸的松政丸可載五十八人,每五分鐘一班……甚至我讀到淡水河畔的鳥訊及獵場介紹,更有趣的是一則一九一○年(明治四十三年)九月六日的新聞,說到在大稻埕的沿街聽見「有聲啞啞,如鴨叫然」,還引起「滿街喧動,疑作鬼聲啾啾」。

不管是啞啞或者啾啾,當時的人可能搞不清楚每年秋天很多雁鴨會來到淡水河畔越冬,如今回到一百多年後的河上靜靜聆聽,卻只能在每座橋下感受到城市川流車潮的轟然節奏,反觀淡水河上的寥寥船影,似乎更能聽見屬於這個世代的喧囂與寂寞。

(自然作家/野地錄音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