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插頭末日/無線電力時代開「拔」

2006/11/16 06:00

〔編譯羅彥傑/綜合報導〕用來替今日電器設備充電的電線與插頭,可能很快就會走入歷史。美國研究人員已規劃一種相對簡單的系統,讓電力可以透過無線傳輸,送到諸如筆記型電腦或MP3音樂播放器等器材中,將來工廠亦可適用。

英國廣播公司(BBC)新聞網站報導,此一新概念用的是有數百年歷史的物理學原理。雖然研究團隊尚未建立、測試過無線電力傳輸系統,但電腦模型與數學都顯示它可以成功。

參與這項研究的麻省理工學院(MIT)助理教授索加西奇說:「目前已有許多自動裝置,如過去數年盛行的手機與筆記型電腦。我們開始思考,『如果不必替這些東西充電,才真正便利』。因為是物理學家,我們就問,『我們可以用哪一種物理現象做出這個無線電力移轉的裝置』。」研究成果在十四日於舊金山舉行的美國物理學研究所工業物理學論壇提出。

電磁波共振原理

MIT團隊想出的答案是「共振」,就是特定頻率造成某一物體振動的現象。索加西奇指出:「當兩個物體振動頻率相同時,就會發生共振,它們自然會強力結合在一起。」樂器的共振就是如此,他說:「當你在某件樂器上彈一個音,另一件擁有相同音頻共振的樂器也會抓住那個音,它會明顯振動。」

MIT團隊構思的無線電力傳輸系統並非靠音頻振動,而是利用電磁波的共振。電磁輻射包括無線電波、紅外線與X光,一般來說,利用電磁輻射的系統,如無線電天線等,並不適合做電力移轉之用,因為它們會全方位地散播電力,浪費大量電力至空中。

傳輸可達五公尺遠

為了克服這項問題,MIT團隊鑽研一種特殊的「非輻射性」物體,它具有所謂「長壽共振」特性。當這些物體取得電力時,電會緊緊依附在物體上,不會散逸到空中。綿延數公尺長的電「尾巴」會在物體表面閃爍。接著,只要設計用來進行長壽共振的一條簡單銅質天線,也以相同頻率共振,就可以把電力傳輸到筆記型電腦上,而逸散的電力也會被重新吸收。MIT團隊認為,這種系統的無線電力傳輸範圍可達三至五公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國際今日熱門

2024巴黎奧運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