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關閉此視窗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颶風重塑生態 猴群被迫改變行為 寬容與分享成生存關鍵

獼猴在波多黎各的「猴子島」樹蔭下休息。(取自scitechdaily)

獼猴在波多黎各的「猴子島」樹蔭下休息。(取自scitechdaily)

2024/09/03 07:56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2017年,瑪利亞颶風(Hurricane Maria)重創波多黎各的「猴子島」(Cayo Santiago),摧毀了獼猴以維生的棲息地,也徹底改變了牠們的社會互動模式,揭示了生態環境巨變對動物社會結構的影響,也突顯了生物在面對生存壓力時,展現出的驚人適應力,以及社會關係在協助物種克服挑戰的重要作用。

據《每日科技網》(scitechdaily)報導,這場颶風造成超過3,000人罹難,摧毀了島上63%的植被,導致樹蔭資源大幅減少,在炎熱的氣候下,樹蔭成為了獼猴爭奪的珍貴資源。科學家透過分析颶風前後長達10年的數據,發現了獼猴社群因應環境巨變而產生的行為改變。

美國賓州大學的泰斯塔博士(Dr Camille Testard)指出,颶風過後,獼猴社群的容忍度顯著提升,彼此間的攻擊行為也減少。這項改變讓更多獼猴能夠獲得稀缺的樹蔭資源,提高了牠們的生存機率。泰斯塔博士進一步說明,在颶風前,獼猴的容忍度與死亡率之間沒有顯著關聯,但在颶風後,容忍度較高的獼猴,死亡率明顯降低了42%。

這項研究表明,生態環境的巨變,改變了獼猴社群的「選擇壓力」(selection pressure),也重塑了社會互動的模式。艾克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的布蘭特教授(Professor Lauren Brent)強調,恆河猴通常被認為是具有侵略性和競爭性的物種,但在資源稀缺的環境下,牠們不得不改變行為策略,學習容忍和分享,以求生存。布蘭特教授指出,獼猴展現出驚人的社會行為彈性,能夠因應環境變化調整行為,但其他物種可能無法做到這一點。

獼猴在颶風後,除了學會分享樹蔭之外,也開始在清晨時段聚集在一起,這可能是因為在酷暑來臨之前,牠們需要彼此陪伴和互相照應。泰斯塔博士認為,這項研究說明了颶風如何改變了獼猴社會的互動規則,也突顯出社會關係在面對環境變化時的重要性。

研究團隊發現,在生態環境巨變下,獼猴的社會行為展現出驚人的適應力和韌性。這項研究不僅揭示了生態環境巨變對動物社群的影響,也為我們理解生物如何適應環境變化提供了寶貴的案例。同時,這項研究也提醒我們,人類活動所導致的氣候變遷,可能會對地球上的其他物種造成難以預測的衝擊,我們需要更加重視生態環境保護,以維護生物多樣性。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國際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