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德媒:大學教授透過中資挹注「教授公司」累積財富

示意圖。(中央社,圖取自Unsplash圖庫)

示意圖。(中央社,圖取自Unsplash圖庫)

2024/06/26 12:17

〔中央社〕德媒揭露,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多位教授透過成立個人公司,作為中國投資者與大學研究機構的中介角色,從中累積大量財富,學生稱校內有許多「金光閃閃的教授」。

德國知名調查媒體Correctiv深入德國接受最多第三方研究資金的亞琛工業大學(Aachen RWTH),發現學校有多名「百萬歐元身家」教授,他們有的坐擁私人飛機與跑車,有的則是數十家公司創辦人。

第三方研究資金(Drittmittel)是指來自德國大學外部的研究經費,來源通常為政府機構、基金會或私人企業。根據聯邦統計局資料,2021年德國教授平均每人約獲30萬歐元第三方資金,亞琛工業大學則是德國大學平均3倍,約93萬歐元。

第三方研究資金一方面可補充大學自身預算不足,提高研究品質並促進產學合作;另一方面,來自官方或私人企業的預算或導致學術自由受影響,因此受德國高等教育法規與各校倫理委員會規範。

為提高經費使用靈活性,許多主持研究計劃的教授會成立公司,在外部資金提供者與教學研究單位間扮演中介角色,在德國稱這種公司為「教授有限公司」(Professoren-GmbH)。

負責調查報導的記者艾克特(Till Eckert)指出,光是亞琛工大工科系所就有21名教授是一間或多間公司負責人。例如被認為是「教授有限公司」模式先驅的休爾(Gunther Schuh)即曾創立19間公司,他在2005年發起的「亞琛工業大學校園」(RWTH Aachen Campus)計畫中,有超過420家企業參與,20年來為德國工業界和學校建立緊密合作關係。

在對一名被指控逃漏稅與背信罪的教授的判決中,休爾以證人身份出庭,描述「教授有限公司」的運作方式。他解釋,當前第三方資金通常會率先流入「教授有限公司」,公司負責行銷、項目管理和成果保證,其中30%至70%的資金會撥給大學相關研究單位,最終成果再由教授有限公司回饋給資金提供者。

艾克特採訪亞琛工大內部人士,據其說法,透過教授有限公司,教授通常獲得了比流向大學研究經費更多的錢,成為「金光閃閃的教授」;同時大學也無法掌握研究計畫主持人成立的外部公司,是否將德國學術研究中的關鍵技術和知識轉移給國外資金提供者。

艾克特舉機械和電機工程學院為例,說明學院約100名教授中,至少有45位參與來自中國資金支持的研究計畫。

亞琛工大的中國事務代表、結構力學與輕量化設計教授施若德(Kai-Uwe Schroder)近三年來與中國軍事和國防工業密切相關院校的7所「國防七子」大學有多達18次合作研究計畫,施若德透過個人新創公司接受來自包括中國國家留學基金委員會(CSC)的資金,用於支持研究項目。

土木系教授歐瑟(Markus Oeser)則在與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合作中擔任客座教授,並從中國官方單位獲得資金支持,他在至少86個項目中和哈爾濱工業大學合作,是與中國軍事相關機構合作最多的教授之一。

此外,Correctiv的調查還發現,有些教授所成立的公司持有中國企業的股份。

根據金融情報公司Sayari資料,由通用力學研究所所長馬克特(Bernd Markert)領導、業務範圍包括「研究、技術轉移和服務項目」的IAM Aachen,即持有中國中車集團(CRRC)在德國註冊的「中車長春德國軌道技術」(CRRC Changchun Germany RailTech)2%股份,此集團去年成功開發全中國第一列氫能列車。

國際透明組織(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專家波倫斯(Christopher Bohlens)認為,Correctiv的調查揭露了大學與產業和外國資金提供者之間深層的結構性問題。他批評,亞琛工大應確保所有合作和研究合約都經由大學本身,而不是透過教授的私人公司來處理,以確保資金和研究活動的透明度。

綠黨籍聯邦議會教育研究委員會主席蓋林(Kai Gehring)也在Correctiv發布調查報導後表示,雖然研究人員享有學術自由,但這並不意味他們可以忽視社會、倫理和安全方面的責任。

蓋林強調,亞琛工大所有學院、實驗室和教授有限公司都應該意識到,與中國在高風險領域如軍事應用的合作可能威脅德國的安全和技術主權,呼籲應建立一個國家層級機構,負責審查和監管這些高風險合作,以保障國家安全和技術主權。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國際今日熱門

2024巴黎奧運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