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財經週報-機器人理財〉機器人理財 成長迅速規模尚有限

2023/05/14 05:30

〈新聞小辭典〉機器人理財

記者王孟倫/專題報導

我國16家機器人理財之業者名單

根據金管會統計,我國機器人理財(Robo-Advisor)的管理資金規模,在2018年1月底僅3.34億元,但歷經5年又2個月的時間、也就是在2023年3月底,已經擴大至68.99億元,足足成長19.66倍。

機器人理財之規模發展、機器人理財與傳統理財之差別

其中,金管會對機器人理財業務,採取「雙管齊下」進行業務推展,一方面「鬆綁開放」,另一方面要「緊盯內部控制」。

金管會 一手鬆綁一手緊盯

首先,在政策上,金管會2017年6月開放機器人理財,之後有三次鬆綁,包括:兩次放寬機器人理財執行「自動再平衡交易」,並允許投顧業可以用行動身分識別驗證程序,線上簽署投顧委任契約應遵循事項,為機器人理財業務助攻。

除了鬆綁外,金管會與相關公會也研議修正管理規則,緊盯機器人理財服務之內部控制及監理強度,將機器人理財規範提高至「法令位階」,並且研議提高罰鍰最高額度上限,從現行360萬元提高至1,500萬元。

其次,從發展規模來看,根據統計,今年3月底是68.99億元,較上季成長9.94%、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42.3%;會員客戶人數是16萬6,801人,較去年同期增加17%。

再者,有人會詢問,為何很少看到公布投資績效?有業者透露,依照法令規定,機器人理財不可以拿投資績效、報酬率做為招攬客戶的工具。

為何有這項禁止或限制?證期局官員說明,其實,這是「投顧事業管理規則」第14條其中一項禁止行為,若業者對所提供證券投資服務之績效、內容無任何證據時,不得在廣告表示較其他業者為優。

官員指出,投信業的全權委託或共同基金,是把資金託付給代操者或經理人管理,績效好壞決定在他們之手;但機器人理財僅提供投資建議組合,最終仍是客戶按下同意見,並非完全脫離人類操作,所以績效不能算成機器人。

官員表示,機器人常以基金為投資組合的一環,若最後投資有損益,試問,績效要算到基金經理人頭上,還是算給機器人呢?顯然無法直接釐清。

投資人 每年多4.3%報酬

不過,一說到投資,大家最在意的關鍵還是績效。根據阿爾發投顧的官網資料,全世界第一家機器人理財公司Betterment在 2008年成立,該公司在2018 年分析了客戶資料,證實透過機器人理財透過自動化執行指數化投資流程,能幫助一般投資人每年多創造4.3%的報酬。

若根據業者自行估算,9成以上的投資人,至今績效都是「正報酬率」(有賺錢)。

一位國銀主管表示,機器人理財近兩年雖然成長強勁,但實際上是初期的規模很少、客戶接受度低;民眾看不到機器人理財的績效,自然會有疑慮,畢竟無法比較。

全自動化投資 敏銳度較差

金融比較平台Money101指出,機器人理財具備「自動化」的投資特色,共有四大優點,包括:不受情緒影響的投資大腦、更親民的買賣費用、近乎全客製化的服務及風險示警的再平衡機制。

「機器人理財並非無懈可擊!」Money101也提醒兩點事項︰第一,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報酬。機器人理財多是以過去績效和歷史經驗做為演算法基礎,但未來與過去不可能百分之百吻合,因此,可能出現資訊和報酬上的落差。

第二,全自動化的投資法,失去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情感交流,且相較傳統人工投資。機器人投資單就數據事實進行判斷,可能出現投資敏銳度較差,無法提前預測重大事件及市場轉折的情況。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