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財經週報-離岸風電區塊開發〉國產化落後監院糾正 供應鏈業者︰當時低估難度

2022/08/21 05:30

監察院國產化調查報告表示,風場提出不合理交期需求,藉此達成國外進口目的。業者則喊冤。圖為興達海基承製沃旭大彰化案管架式水下基礎。 (興達海基提供)

記者林菁樺/專題報導

政府大力推動離岸風電,但監察院7月中拋出一份長達45頁的國產化調查報告,包括興達海基訂單遭開發商沃旭大砍;CIP的彰芳、西島風場向國內公協會提出不合理交期需求,藉此達成國外進口目的等,監察院糾正經濟部、交通部等相關單位。不過,水下基礎供應鏈業者坦言,一開始確實樂觀,頭洗下去發現不是一蹴可幾,陣痛是一定會有,但一切都在好轉中。

糾正經濟部、交通部 監院要求檢討國產化

監察院報告指出,經濟部工業局2018年1月公布產業關聯方案,這是我國首次發展水下基礎產業,國內廠商執行產能、生產品質均為未知,工業局即規定100%本土化銲接,導致沃旭大彰化東南、大彰化西南風場應有111套水下基礎為國內生產,興達海基接單後最終於興達港只有成功6座。

不過,業者喊冤,興達海基從未接下111座訂單,當時對外本來就是宣布56座,首批訂單僅完成6座,8月中即可交付。熟悉興達海基的人士分析,學習曲線之所以沒有想像順利,與五大因素有關,包括開發商等業主多次變更設計、高階焊工極度欠缺、水下基礎產製難度超乎預期、品質管理要求嚴苛,以及最關鍵的疫情干擾。

業界人士指出,歐洲的離岸風電早已發展30多年,政府一開始就要求100%零件要在地化,當然很難。水下基礎是要在海上服役超過20年,品質管控也非常嚴苛,就像是疫苗要打在人體上要層層把關。另外,更未料想到焊工、疫情的衝擊,營建業的熱絡同樣需要焊接人員,疫情還讓指導本土供應鏈的外商難以抵台,人流、物流都大受影響,「這是最意外、最不可控制的因素」。

國內產能不足 業者盡力找下游承包商

根據規定,離岸風電國產化過程,各零組件本土廠商無法配合開發商併網時程提供產能,可以公協會出具無產製證明,開發商即可向國外進口。監察院就點名彰芳、西島風場被點名原就規劃要從國外進口,只給20個工作天、2至4個月不等不合理交期洽詢。

而彰芳、西島風場供應商世紀鋼則喊冤,當時要找國內能承接訂單的廠商,也是一家一家詢問,「想要」不代表「有能力」承接,也是問到最後一刻才發文給公部門,國內產能確實不足。

業者指出,一開始政府要投入離岸風電國產化,當時並沒有清楚明確定義,曾討論過先進口半成品到台灣組裝,最後發現本土供應鏈下包商會沒訂單,因此才改為水下基礎零件都要國產化,業者也坦言,走到現在回頭看,當初的確過於樂觀,「低估難度」,剛學會走就想要跑,但不少業者頭已經洗下去,不管政策怎麼改,就是要盡力去做,現在北高兩業者都有自己10幾到20幾家的下游承包商,讓大家都不會餓死。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