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財經週報-時事求是〉防疫險之後

2022/07/18 05:30

防疫險大賠,產險公司紛紛提出增資、賣樓求生。也停售海外突發疾病醫療險或不願銷售平價長照險。(資料照)

■魏錫賓

防疫險大賠,傷到產險業的根基,各公司紛紛提出增資、賣樓計畫以求存活,籌錢過程也衝擊了管理者的思維,「寧可不賺,也要先少賠」成為普遍的經營對策。在變種病毒的交替散播中,肺炎疫情雖又有穩定緩和的趨勢,保險業者的恐懼卻還未結束。

防疫險大賠傷元氣 產險業淨值雪上加霜

防疫保單3年來保費雖破百億元,但業者理賠金已超過200億元,並隨著確診人數累加而持續增多,財務面的壓力繼續受到關注。在疫情之前,產險業一年總盈餘大約百億元出頭,2021年雖提高到200億元左右,但獲利遠低於壽險業,資產規模不及壽險業的10分之1,吸收損失的能力也有差異。

在通膨走高後,主要國家擴大升息,股債價格齊跌,已先重挫海外資產龐大的保險業。資產較少的產險公司受影響相對較低,但根據保險事業發展中心統計,2022年4月底產險業淨值合計已不到1,500億元,也較去年底減少100多億元;在防疫保單數百億元的理賠後,部分公司將更大傷元氣。

驚弓之鳥本就特別敏感。在財務穩健性因防疫險受到重擊後,產險公司停售海外突發疾病醫療險或不願銷售平價長照險,並非無跡可循;業者既有財務面的考量,也有風險承擔能力不足的疑慮。

保險是為了「對於因不可預料,或不可抗力之事故所致之損害」,有一定的財物補償;藉由更多人分擔風險,而在傷害發生時減少實際損失。保險公司在設計保單、決定費率時,因此有許多假設與判斷,要面對不確定性,通常也需有再保公司分擔風險,這些因素能妥善處理,商品的推出才能更有信心。

平價長照險難產 可比照汽機車強制險

金管會是為了保護金融消費者而存在,保險業者則需要獲利才能存活。既是「消費」,就是交易,官方對金融業高度監理,還是應儘量符合商業行為的規範。在防疫險爭議之後,或許更能看出,像平價長照險這種具社會公益與商業交易性質的調和與搭配,需要更費心思考,譬如有業者提出的類似汽機車強制險的實施,「為非營利目的性,採無盈無虧經營原則,在產險公司中獨立會計帳務,保費每年依損失率檢討,並依社會實際情形做調整」,保險公司只收行政費用,也是一種方式。

產險業想休養自救 消費者不想等

疫情改變了許多事。從2020年初病毒向全球擴散後,歷經數次高峰期,可以說無人能夠預測疫情的走勢,而英國早就共存,中國仍執迷於「清零」,各國防疫政策有鬆有緊,但都隨著疫情變化調整,既是全球趨勢,似也是因應危機之必然。這樣的過程,或許也給我們事後思考外在情勢變動的另一方向。

產險業已傷筋動骨,有一陣子的休養自屬必然,就像一般企業在金融海嘯後降低財務槓桿一樣,在疫情後愈趨保守,原是產業災難後的普遍現象,畢竟要「先自救,才能救人」。只是消費者不能等待,可能還是希望有出國保險的更多替代方案。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