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財經週報-人物專訪〉工研院院長劉文雄:我們需要這樣的人才

2020/11/09 05:30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正最重視「人才」,跨領域及國際化則是他對人才的定義。(記者靳昌玲攝)

記者魏錫賓/專訪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正從內部文化改造工研院,人是最重要的因素,「人才」因此是他最重視的關鍵詞,而在專業之外,跨領域及國際化則是他對人才的定義。

跨領域 從內部改變開始

劉文雄受訪時指出,做為產業技術研究機構,在思考未來的發展時,應清楚想要解決的問題,以及要帶給台灣經濟何種答案,因此不能再從垂直領域切割尋找人才,而是要以應用領域為導向,打團體戰,譬如健康樂活照護需要組織生醫、資通訊人才,若有跨領域能力,更能有效率的整合。另外,在科技一日千里的此時,不可沒有國際人才,因為台灣若只靠自己,事事從頭開始,徒然浪費時間、資源,所以要有國際連接的能力。

工研院培養跨領域及國際化的人才,並非紙上談兵。劉文雄說,人會跟著錢走,因此已透過資源分配改變同仁思維;過去內部結餘的自有資金,由各研究所決定投資研發的方向,但現在全部都要用於跨領域的題目,例如機械所提出研究主題時,除了機械外,還要結合生醫或綠能等其他單位的研究領域,如此從內部改變開始,再引導往外部擴散。

國際化 把市場跟人結合在一起

為了提高國際化能力,工研院將專精市場分析的IEK,結合負責管理駐外辦公室的國際中心,成立產科國際所,把市場跟人結合在一起。劉文雄指出,組織改造只是一部分,工研院也與不少國際頂尖研究中心合作,譬如日本產業技術總合研究所(AIST)、法國原子能及替代能源委員會(CEA)及捷克科學院(CAS)等,都和工研院簽有合作備忘錄,和跨國民間企業關係也相當密切,像日本德山公司在半導體、材料、生醫領域方面,與工研院就有跨領域合作。他說,國際化不是一個計畫,而是要繼續走下去的旅程。

跳出框架思考 需要有創新想法的人

工研院列名在新世代最嚮往的企業排名中,至於工研院想要那種人?「工研院不需要想找穩定工作的人」,劉文雄說「世界上沒有穩定的工作,穩定的工作應該是指一個人永遠都有能力可以找到下一個工作」。除了專業外,他表示,希望到工研院的人有理想性及使命感,如果想要用研究的結果造福人類,到工研院就很適合,工研院也需要有創新想法的人,能跳出框架思考,不要只聽指揮做事。

工研院以專業、穩定形象受到年輕人青睞,但劉文雄說,與一般科技業者比較,工研院福利待遇其實也不錯,若把薪資、休假、食宿補助及培訓等都算進去,大概是薪水的2倍;而且工研院最有成長機會,「一般畢業生到任何一家公司去,一定立刻做他能做最好的那件工作,然後一直做到無法離開那家公司」,但工研院內有不同的研究所,提供跨領域學習研究機會,不管是未來想要繼續從事研究或創業,工研院都能提供一條路走。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