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中國要輸出有毒的金融商品

中國「兩會」於上週舉辦。(美聯社)中國「兩會」於上週舉辦。(美聯社)

過去一星期,中國在北京上演政治大拜拜,全國人大(立法機關)與政協(統戰組織)舉行年度大會,通稱「兩會」。「兩會」的場面經精心籌劃,但在一黨專政的體制,它們都是橡皮圖章。儘管如此,「兩會」年會仍提供各界觀察黨國當局工作重點的機會,吸引國際媒體注目。

今年「兩會」頗受矚目,主要是掌權三年的習近平政權面臨諸多考驗。它對內強硬壓制異議,經濟困難重重,對外野心勃勃,鄰國不安。因此,各方既關切它的軍費支出、經濟成長目標、能源環境改善等項目,也觀察會議期間的整體政治氣候;有如「紐約時報」所報導,在強人政治之下,今年「意識形態緊繃,『兩會』代表噤若寒蟬」。

經濟是最大挑戰。中國經濟成長減緩,金融動盪不已,改革與轉型過程痛苦漫長,國際間甚至因而質疑習政權的能力。在諸多經濟問題中,中國的沉重債負備受關注。根據國際研究機構估算,去年中國整體累計負債相當於國內生產毛額(GDP)二百三十%,是「籠罩在其不斷放緩的經濟頭上最大陰影之一」。本月初,穆迪(Moody’s)把中國主權債務、多家金融機構和國有企業評等展望從「穩定」下調為「負面」,尤其地方政府及銀行的「或有債務」沉重,債負顯已危及信用。

中國政府自知債務問題不容坐視,打算由中央政府承接地方政府部分債務;據其官方預算,今年中央財政赤字將從去年佔GDP的二.三%,提高為三%。然而,相較於地方政府債務高達GDP的四十一%,這一救急措施只是杯水車薪。更頭痛的是國有企業,負債多達GDP的八十八%,民營企業也有五十五%,兩者具體呈現於銀行龐大不良債權,如其處理不當,將拖累銀行體系,引發嚴重金融危機。同樣是「兩會」傳出的訊息,中國銀監會正打算把巨額不良貸款打包,透過證券化手段,以次級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名目,出售給全球投資者。

「不良貸款」、「證券化」、「次級衍生性金融商品」,世人記憶猶新,這豈非重現美國次級房貸的手法?二○○八年造成金融危機的禍首,就是金融機構把違約的房屋抵押貸款證券化,包裝成金融衍生性商品,分割賣給各國投資者和金融同業;在房價下跌時引發金融風暴,導致一百五十八年的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破產,全球金融、經濟遭殃。危機不到十年,中國企圖故技重施,既凸顯其債務問題之嚴重,也反映當局黔驢技窮。

對台灣來說,不但在美國次貸風暴受創,類似連結中國的有毒金融商品,也正危害台灣。有如立委黃國昌本週一所質詢,人民幣TRF(目標可贖回遠期契約)兩年來造成台灣民眾和銀行損失甚大,金管會前主委曾銘宗曾宣稱「差一點就釀成金融風暴」。

它在國會引發關注,是TRF原係提供有人民幣需求者避險工具,金管會且以「複雜性高風險商品」歸類,實務上卻以套利投機者為多,國內銀行從國外引進,有的銀行為多賺手續費,連散戶也兜售。然而,在歷經人民幣明顯貶值,客戶慘賠之後,金管會對實際損失是否為銀行所攤列的五十二億元、曝險七百多億元,都不敢肯定。難怪黃國昌要指金管會「補救總在出事後」,實際損失金額、還有多少未爆彈,都未確知,監管顯有不力。

購買金融商品,有賺有賠,盈虧自負,原怪不得別人。但在台灣,總有政媒商刻意大力為中國吹捧,人為炒作讓投資人失去風險意識,主管機關也未有效監管。中國近年的金融動盪,尤使馬政府開放的人民幣金融商品貶落,當初利差、匯差「兩頭賺」的預期落空,投資人受害。如今,TRF風波未平,中國已擺明又要以證券化包裝巨額銀行不良債權,並行銷國際,這是典型的以鄰為壑,向外輸出有毒債券,擺脫自身債務危機的如意算盤。

台灣在TRF已受害一次,還要繼續被害下去嗎?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