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20分鐘生活圈防疫思維

◎ 李家儂

後疫情時代的政府對城市規劃的作為陸續推出,但看起來要到後疫情時代,似乎還有一段需要努力之距離。近十天桃園陸續傳出本土案例,可以看到確診者足跡遍及桃園,以致封城說甚囂塵上,究竟原因何在?

我們的城市生活,食、衣、住、行、育、樂,都需要在空間上走動,如果一個生活區域內無法滿足,就必須跨到另一個區域,這對於疫情傳播如虎添翼。如果距離疫情結束還遙遙無期,如果人們被迫將與疫情共存,我們的生活空間、城市空間的想像是什麼?

未來的城市空間,應該是一個微型城市與微動交通的概念。一個大都市建立多中心的「微型城市(micro cities)」之概念,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一個地區生活圈設計。原則上,人們能夠在離家廿分鐘的步行距離,就能滿足大部分日常生活需求。因為太多同質性業種聚集,將導致人口的大量流動,因此地區生活圈的概念,將可有效降低大量人口群聚,也大幅降低被病毒感染風險。

市民可透過步行完成所有日常活動,一方面有助於居民的身心健康,並創造具多樣性及活力的社區,屆時即便有流行病出現,亦可不用透過大眾運輸交通工具,仍能到達各項設施而滿足生活基本所需。

在台灣要推動自行車代步並不困難,未來城市生活空間以「多步行或微距離移動方式來防疫」的概念,建立以單車或步行便可四通八達的「廿分鐘生活圈」,透過這種微動交通,也可以監控流動距離,有效控管疫情散布。這種具前瞻性的規劃思維,非常值得借鏡。

(作者為文化大學土地資源學系系主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