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全球化」等於「中國化」的危機

原先對武漢肺炎疫情未有明顯反應的全球金融市場,上週也開始產生極度恐慌,多數股市出現重挫,跌幅平均逾一成,紛紛進入大幅修正狀態。全球實體經濟與金融市場顯然都已受到重擊。(美聯社檔案照)

武漢肺炎疫情顯然已快速擴散到中國以外的國家,南韓、義大利、伊朗、日本成為重災區,世衛組織警告可能造成全球大流行的風險。而原先對疫情未有明顯反應的全球金融市場,上週也開始產生極度恐慌,多數股市出現重挫,跌幅平均逾一成,紛紛進入大幅修正狀態。全球實體經濟與金融市場顯然都已受到重擊。

原先各國對疫情造成的經濟衝擊,仍多抱持樂觀角度,亦即供應鏈斷鏈、消費與需求急凍,只是延後並非消失,等到疫情消退,一切就會快速恢復,甚至出現V型反彈。因此,IMF只有下修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預測○.一%,中國經濟成長率也下修○.四%。但是,近日的相關報告則日趨悲觀。美國銀行警告,今年的全球經濟成長恐是二○○九年金融危機以來最慘的一年。而瑞銀董事長也批評全球市場對疫情衝擊世界經濟的風險「低估」,估計中國第一季可能因疫情而出現負成長。另外,以探討金融危機著名的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魯比尼表示,疫情對中國造成的經濟傷害,將使中國今年的經濟成長率無法超過四%,附帶的影響將隨著貿易及其他管道傳播至全球。而全球股市的失速急墜,更讓人聯想起股災的降臨。

武漢肺炎與SARS病毒非常類似,因此很多評估皆建立在SARS時期的經驗,其中最重要的是,經濟活動在疫情高峰時出現急凍,但之後卻呈現V型反轉,而股市則出現「報復性反彈」。但是,這些前提這次未必正確。尤要者,武漢肺炎致死率雖比不上SARS,但傳播率卻遠遠超過。而且,目前疫情已在全球大爆發,各國紛紛採取封城、邊境管制、停工、交通管制及對病人與可能接觸對象的隔離等嚴格控管措施。這些措施與促成世界經濟成長的全球化顯然是背道而馳。不可否認,近年全球經貿熱絡主要建立在全球化的基礎上,包括︰產業供應鏈的全球垂直分工,使得商品因為低勞動成本國家成為生產基地得以維持低廉價格,再透過發達的陸空海運,將終端產品運送至消費者手中,滿足了極大多數人的民生需求,也提升其生活品質;以及通暢的物流、金流與人流,加上國外觀光旅遊的蓬勃發展,乃建構起今日全球經貿往來的網絡。

然而,當前的全球化其實存在一種嚴重的脆弱性,即全球經貿看似緊密連結,實際運作卻是向中國傾斜;產業供應鏈與觀光旅遊對中國的高度依賴,使得「全球化」實際上變成了「中國化」。十七年前SARS爆發時,中國的GDP只占全球四%到五%,今天卻已逾十五%,更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造成產業供應鏈、尤其多數科技業在中國採購零組件,並完成組裝代工,使中國成為「世界工廠」,掌控供應鏈不可或缺的環節。另外,中國對於進口商品的龐大需求,與上億人次的出國觀光旅遊,乃是日韓、東南亞,甚至歐美的重要經濟動能,更使得全球化幾乎成了中國化的同義詞。

中國在全球的生產與消費居於樞紐地位,乃造成中國一旦爆發傳染病大流行,導致生產活動停頓,而復工速度又相當緩慢,便引發全球產業供需的斷鏈危機,其範圍由科技業、傳統製造業甚至生醫、綠能等,都受到嚴重衝擊。中國美國商會調查,近一半美企認為若四月底業務無法恢復正常,今年中國營收會下降,兩成美企表示,若疫情持續到八月底,今年中國營收將減少五十%以上,德國商會的調查也顯示,近半數在中國的歐企今年亦面臨獲利大幅下滑的風險。而高盛集團、花旗集團則一致警告今年美企獲利將出現「零成長」窘境。而疫情對實體經濟的衝擊,已擴延至股市、商品市場,造成全球股市近乎崩盤的恐慌。

此次經濟危機的深刻意義在於,全球化、特別是產業供應鏈的國際分工,固然可以促進世界經濟的快速成長,但若是結構出現偏差,向單一國家過度依賴,將全球產業的運轉與經濟榮枯綁在中國,則一旦中國發生重大的天災地變,可能導致全球供應鏈斷鏈與經濟急凍的悲慘景象。換言之,各國政府與產業界若能由此次疫情得到教訓,那麼,追求供應鏈的多元化與在地生產,以打造穩定安全的生產與市場,顯然應該成為國家經濟政策與產業發展的首要課題。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