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選票是唯一的檢驗標準?

◎ 黃旭

民進黨九合一選舉大敗,檢討之聲揭竿四起,但有些主張卻恰好凸顯出執政敗因。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選票最大」的思考方向。

民主常被誤認為就是一個投票制度。選民投票,表達大部分民意;執政者遵照辦理,期待贏得下次選舉。在這個邏輯下,「選票最大」的原則指導著執政者調整政策,重新合縱連橫。就算曾經聲嘶力竭標榜本黨價值,敗下陣之後,也要匍匐選票腳下,搖尾求和。

但人民在乎的事,並不是政黨是否繼續執政,而是他們生活其間的社會。選舉失利,固然可能政策不佳;但選舉反映的民意,也是長期耕耘的結果。耕耘不勤,收穫自然不豐。執政者應該自問:耕耘的社會理想與價值是否清晰感人、獲得人民認同?當這些理想變得模糊、隱晦,消退在與在野黨不分的論述中,說服群眾投自己一票當然變得困難。

理想的社會與價值,存在書中稱「烏托邦」,在現代社會中引領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想像。由於它與真實社會存在著距離,讓我們對它的憧憬形成一種「動能」(momentum),引領社會力量企圖建立另類秩序。對乾淨空氣的憧憬,讓我們勇於嘗試不同能源;感人的同性愛情故事,讓我們贊成多元家庭;對國家的熱愛,則讓人們願意抑制經濟誘因,甚至犧牲生命…

一位優秀的執政者,能力即在於正確的看到社會某些缺點與危機,並將理想社會的圖像「描繪」成大眾的利益。這其實就是一種對群眾進行說服的工作,考驗著執政者的領導力。他必須能從各種主張中,分辨出進步與保守、虛矯與真誠;能夠透過民眾參與的文化教育等機構,與進步力量站在一起,共同面對群眾,描繪出理想的生活。當人權、綠色能源、環境、勞動正義等理想被高舉,並被描繪成與大眾生活相關,原本不認識這些問題的群眾才會被吸引與說服,成為執政者開拓出的一張張選票。

換言之,執政者「贏得」選舉,並非迎合既定的社會,而是因為她成功地描繪出理想,讓進步的政策,從少數變成多數民眾所支持。她走在群眾之前,因此「贏得」群眾;而非在之後,只能「迎合」群眾。這也是政治家不同於只看到「選票最大」的政客之處。

文明如果沒有想像,「間諜活動取代探險,警察取代海盜」。沒有夢幻的執政者,只能利用警察間諜維持現狀與權力。愛好探險的海洋國度勇於表達夢想,而不是棄守;不會輸到噤聲、輸到不知道自己的價值是甚麼?不敢說出自己的名。

(作者為博物館研究人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