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抗衡中國霸凌主義

◎ 孫國祥

兩千多年前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一句名言「強者行其所能為,弱者忍其所必受」,道盡國際體系在無政府狀態下,國家追求武力以維持政權存續的殘酷。兩千多年後的今天,維持國家生存的要件已不再僅是依靠船堅炮利的硬實力,一國的政治制度、文化價值及生活方式所擁有的同盟力量及影響力,有時更勝於傳統的兵戎相向。

民進黨重新執政以來,中國對台灣的霸凌不可勝數,讓兩年來秉持「善意與謙卑」的小英政府,不得不發出「不再容忍」之不平之鳴。小英總統在接受「法新社」(AFP)專訪時,更要求國際社會制約中國對自由民主國家的侵害及共同遏止中國霸權的擴充。近日國際外交事務專欄作家Roger Boyes也以「不能放任中國霸凌民主國家」為題,呼籲國際社會不能放任中國霸凌台灣。

中國自習近平之後,放棄鄧小平「韜光養晦」基本戰略原則;取而代之的是「奮發有為」指導方針。對外強調推動新型國際關係,向西方民主國家提出全球治理異議,挑戰現行自由民主世界秩序;對台政策則採取美國國家利益中心國防政策高級研究員Harry J. Kazianis所創「去名號化」(namefare),以非軍事手段,鋪天蓋地從聯合國轄下組織、到非政府組織及跨國連鎖企業與航空公司,全面封殺台灣「事實主權」的地位。

中國霸凌台灣是一種潛藏霸權崛起的現象,是中國不忌以美國為首的民主聯盟干預所展現爭霸的自信與作為,也是一種對全球治理體系頂端權力分配的試探與衝擊。藉由「去中華民國化」及「去台灣化」之「去名號化」,中國想在國際社會中立下北京所允許的行為與規範,讓他國清楚知道中國所設下不可逾越之紅線及國家「核心利益」所在。

面對中國對台灣去名號化的霸凌行為,最佳的防衛仍然是堅持台灣的民主制度及開放的公民社會。台灣除了持續與國際社會進行「民主價值」聯盟外,更需要重新盤點、整合及創新台灣的軟實力,特別是佈局「公眾外交」(public diplomacy),透過訊息、文化、交流、財務及菁英對菁英等外交策略,展現台灣的政治價值及文化生活方式,以台灣堅韌的民主制度抗衡中國霸凌主義。

(作者曾任政府駐外人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