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古文與民主:論國文課綱爭議

祝平次

最近北一女的國文教師批評現有的國文課綱無恥,爭議核心是顧炎武的「廉恥」一文並未選入課綱。做為研究思想史和道德哲學的中文系教授,我要指出,該老師所要強調的價值,和台灣今天的民主社會並不相容。

顧炎武所說的廉恥,討論的是儒家傳統的「出、處」問題,也就是要不要出來做官的問題。儒家的傳統一方面鼓勵士人出來做官,可以「兼善天下」,一方面又陷入能不能做官是由皇帝決定的窘境。所以又有「窮則獨善其身」、「卷而懷之」這種自我安慰的姿態。在這個傳統裏,主動求官就是一件可恥的事,表示一個人追求當官甚於追求品德的心態。從這樣的標準來看,參加公職選舉應該被批評。這個落差正彰顯出帝制時代的士大夫道德與現今民主制度的根本不同。

古文對於理解過去自然重要,畢竟自我的存在就來自於記憶,這也是自我認同的基礎。但過去再怎麼重要,它的重要性還是要取決於怎麼幫助我們去謀畫未來。(本報資料照)

古文對於理解過去自然重要,畢竟自我的存在就來自於記憶,這也是自我認同的基礎。但過去再怎麼重要,它的重要性還是要取決於怎麼幫助我們去謀畫未來。能用日常生活的語言,去完成與未來生活的銜接,無疑最符合學習成本效益,也可以將節省下來的成本,去鼓勵學習者的自主多元學習。學習文言文可以是一種選擇,是不是最符合學習利益,是一個可以爭辯的議題。正因為這樣,增強爭辯者的思辯能力,以確保我們能有更穩固、健康的民主,就更顯緊要,但我們很難想像這樣的爭辯會以文言文來進行。

該老師針對外界的批評,藉口說民主時代,個人不必為了自己的認同道歉。但即使如此,也不意味著基於自己認同所做出來的行為,就不必受到檢視。納粹比一般人有更強烈的認同,就不用接受檢視嗎?一個人要怎麼利用她選擇的「過去」來構築自己的認同,是個人的事;但以自己的認同為基點來批評別人的認同,則是另一件事;更不用說把自己的認同視作更高的道德,而對不同立場的人加以評判!帝制中國的士大夫常把對國事謀畫的異議,當作彼此忠奸德性的競爭,在今天看來,就只是公私不分的壞榜樣而已。

民主的競爭,不必像帝制下的士大夫,動不動就引用三四百年前、乃至堯舜時代的道德觀當參考。在民主的時代,我們檢視與當下時刻相關的過去,為了我們的未來而選擇。民主就是為了未來而活,我們固然無法脫離過去的現實來構築我們的認同,卻可以因為謀畫未來,來豐富我們的認同,增加我們生活的動力。能夠向未來許諾,加以實現,就是我們的道德。

(作者為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