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全面真軍》2023立委補選:一場無法凝聚任何力量的敗仗

2020年立委選舉,吳怡農輸蔣萬安13,425票;本次補選,吳怡農則輸王鴻薇5,780票,遺憾的是,這不是吳的支持群增長,而是選情冷淡、選民漠不關心的結果。

全面真軍

2023年1月中山、北松山立委選舉結束,王鴻薇以五千餘票勝出。沒能把握機會贏下這場選舉並非民進黨最大的失敗,真正的失敗是歷經這場選舉非但無法為民進黨從2022年縣市長的慘敗中帶來一絲轉機,同時也沒有凝聚任何的氣勢。這場選舉民進黨輸的無聲無息,吳怡農選得蒼白而無力。政治講求策略,即便當前社會風向對民進黨不利,但藉由這次補選原是個讓民進黨能尋求突破口的契機,無奈從結果來看,民進黨並未妥善把握這個機會。

2023年1月中山、北松山立委選舉結束,王鴻薇(中)以五千餘票勝出。沒能把握機會贏下這場選舉並非民進黨最大的失敗。(資料照)

延續自2022年選舉的頹勢

2022年的地方縣市選舉,民進黨嘗到前所未有的大敗。其中因素錯綜複雜,個別事件的失分難辭其咎,防疫縱使並非失敗,卻不但沒有紅利,而是累積了負面情緒。對許多民進黨政治人物而言,或許會有「做很多卻沒有掌聲」的沮喪。問題是任何決策必然帶來正反、肯否的意見,對執政的民進黨而言,不應自怨自艾,如何正視並緩和因決策所引發的不滿,才是對未來發展的正途。

地方縣市選舉大敗後,檢討所謂側翼網軍的聲浪日上,但若對各類平臺經常接觸者,不難發現在2018年後,網路上能夠對政策或政治進行妥善討論的平臺幾乎已經不存在。以PTT為例,若在八卦版反對「八卦版主流言論」者,水桶、劣退、肉搜均屬常見,言詞越來越極端,用語越來越可怕,理性討論空間難以存在。民進黨在2020年採取的KOL戰法,兩年後也有招數使老的狀況,在有心人士刻意引導下,只要為民進黨發言均屬側翼網軍,攻擊民進黨者,縱使斧鑿斑斑,亦不會受到這樣的指控。網路風氣的形成有其緣由,有其成因,有一定力量在推動,但客觀來說,「討厭民進黨」的網路風氣形成中,而持反對論者則個別受到攻擊,這個客觀的態勢讓民進黨從2022年底至今仍無法找回步調,處於劣勢。

國民黨推出的對手充滿缺點

從過往紀錄來看,王鴻薇是充滿爭議性的政治人物。王鴻薇的立場向來極統,並秉持著反美親中的的態度,更屬中國黨媒常客,歷經新黨轉投國民黨,政治立場鮮紅。問政上亦曾於2014年砲轟「拆除忠孝西路公車專用道,未來公車如何停靠?」然而忠孝西路公車專用道當時未曾使用已多年,當時曾有「幽靈公車」之譏。更令人難以接受的是,王鴻薇在去年甫當選議員後四天,旋即宣布不辭議員參加立委補選。王鴻薇不僅落跑,更讓此席議員空缺四年,毫無政治誠信,犧牲了松山、信義區市民的權益,只為墊高自己的政治事業。在正常的民主社會裡,此種機關算盡的政治人物理應不受青睞,而選舉期間對吳怡農「黑道」等無的放矢的質疑更會引起反感。王鴻薇是否為適合的立法委員人選,應該是這個補選期間重要的討論議題。

吳怡農的令人期待及自縛手腳

2020年吳怡農在大環境對民進黨有利,兼之個人條件優異、選舉步調符合當時氛圍,打了一場令人雖遺憾但讚賞的敗仗,也深獲許多民進黨支持者期待。2022年選後因蔣萬安當選臺北市長,中山、北松山選區必須補選。此事發生後,阮昭雄曾表態有意願,梁文傑亦曾成為討論人選,後阮、梁二人均表示吳怡農為最佳人選,吳怡農挾帶2020年的懸念,並獲得黨內可能競爭者的支持及祝福,這樣的選舉開局並不差。

選戰伊始,吳怡農提出了三承諾,包括「不抹黑不攻擊」、「不掛看板」、「不插旗子」,宣示優質選戰。優質選戰固然是任何關注政治者的期望,惟「優質」二字應如何理解實有待商榷。掛看板插旗子勢必會耗費大量資源,但若各個候選人願意共同努力或政黨願意挹注資源,自然值得讚許。然而在選戰開打後,面對對手大張旗鼓的攻擊「吳怡農是黑道」、「吳怡農是政二代」,毫不猶豫地往吳怡農身上潑上各種髒水。這些指控對稍知此人的人來說都難以理解,但吳怡農卻始終無法對此妥善反擊。大眾需要的政治人物不是文質彬彬的謙謙君子,而是敢說話、能說話、說真話的人,可惜吳怡農拿不出有效對抗這類抹黑的論述與氣魄。

只要吳怡農嘗試反擊,就會立刻被「不抹黑不攻擊」的自我戒律綁的緊緊的。王鴻薇在政治道德上是否有資格擔任立法委員,吳怡農作為其對手有義務指出她的問題,但吳怡農沒有這麼做,甚至沒有突顯王鴻薇背棄選民、將選舉視為個人晉升工具一事。處處挨打,處處居於下風,對於潑到身上的無端髒水甩不掉,這已經不是「堅持優質選戰」,而是面對委屈無法自辯,面對不公無法發聲,吳怡農應該要知道自己參選的是立法委員,而不是好人好事代表。

面對委屈無法自辯,面對不公無法發聲,吳怡農(中)應該要知道自己參選的是立法委員,而不是好人好事代表。(資料照)

在策略面而言,整體大勢對民進黨不利,傳統民進黨支持者在民進黨不利時變會臉皮變薄、不想說話、不想與人爭辯,甚至對於政治較為意興闌珊。補選向來投票率又低,若無法讓大眾有感受,大眾更不容易特地站出來支持你。假使吳怡農是現任且具有政績者,或可理解這樣的「優質選戰」打法,節省資源又維持冷局面而靜候勝利。然而吳怡農是挑戰者,其所屬政黨居於劣勢,其對手不斷對其潑髒水,此時繼續他心中的「優質選戰」,則免讓人有「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荒謬感。吳怡農鎖定的支持對象是年輕族群,年輕族群所能關注政治的時間較少,面臨對手的抹黑攻擊、政治失格,吳怡農理當積極應對,以不斷交戰,不斷交鋒的方式迎擊。

大勢不在民進黨,補選本身就投票率低,吳怡農鎖定的是比較沒時間關注的年輕人,在這三個客觀環境下吳怡農沒有任何本錢打冷選戰,而是要透過不斷交鋒、短兵相接,吸引媒體關注來突顯對手的不正當、突顯自身的優點。從吳怡農歷來表現來看,縱使激烈與對手交鋒,可以預期不太可能會有不當發言,即便交鋒高度升溫也不會太過於惡言相向,應屬可行。然而現實上吳怡農採取極為消極的選舉風格,即便想要為自己澄清都顯得蒼白而無力,無法讓人知道,無法讓支持者同理,甚至無法讓支持者同仇敵愾而激起義奮之心。選戰開始的突然,吳怡農的失敗寂靜無聲,真正的問題並未被討論更沒有廣泛被選民知悉,這並不是良好政治典範。

最後,不斷嘗試以座談會方式訴說理念,或者是街頭的政見短講並沒有為吳怡農帶來優勢。原因之一,選舉不只是所謂菁英的事情,選舉是每個人的事情,或許有人會認為不斷拜訪市場握手、不斷追逐垃圾車、深入每一個巷弄不夠「優質選戰」(本文並不是認為吳怡農完全沒做,而是做的不夠、比例不足),但作為一個好的政治人物不應只跟「菁英」對談,而是要讓每個一般人都認識你,你該有辦法用他們的語言進行對話。原因之二,吳怡農在宣講政治理念上並不是實力派唱將,而是偶像派歌星,足以吸引原本的粉絲,但沒有辦法打開舒適圈。

可惜的是連哀兵之勢都無法聚起

本場選舉中,民進黨扮演角色甚少。或有可能是候選人設定主軸、或許是考量現在氛圍,筆者並非政治工作者,無法窺知內情。但大敗後的補選,向來是重整陣腳,重新匯聚支持者力量的好時機。民進黨執政中有不足者,但也有值得稱許者,2022年的失敗除了反對者的憤恨劇烈外,更突顯了一個問題是民進黨沒有給其支持者足夠的信心、足夠的凝聚力、足夠的榮譽感,因此投票率不高,支持者不願挺身而出寧願噤聲。

早在這次補選前,吳怡農有著良好形象,更是備受期待的新生代,無奈實際進入選戰後,蒼白無力的戰法非但沒拉起支持者的熱情,更無法走哀兵路線對其處境產生同情。如此慘白的補選敗仗,沒帶來任何收穫,只是平白浪費了一次重新出發的機會。民進黨曾經失敗過,2008年逆轉勝口號下匯聚的不甘與悲憤、2012年敗戰後的最後一里路、2018年敗戰後的震驚跟不滿,都是蓄積力量,希望再起,其勢更烈的一環。民進黨2022年底至今,陷入了空洞的錯愕,若無法回神,則難期待再起。

王鴻薇險勝與吳怡農的策略奏效毫無關聯

2020年立委選舉,吳怡農輸蔣萬安13,425票;本次補選,吳怡農則輸王鴻薇5,780票,遺憾的是,這不是吳的支持群增長,而是選情冷淡、選民漠不關心的結果。對候選人本人應該會覺得自己辛苦,優質選舉沒有成功,認為政治不夠理性,政治文化還沒有更好,對於這些想法都無可厚非。但在整個選戰過程中,吳怡農究竟有沒有讓他的目標群體知道自己的理念為何?對手的攻擊為何只是無的放矢的抹黑?甚至有沒有好好宣傳讓選民知道1月8號是投票日?如果還有很多年輕人根本連1月8號是投票日都搞不清楚,那麼不是選戰優質不優質的問題,而是候選人步調背離現實的問題。

2020年立委選舉,吳怡農(中)輸蔣萬安13,425票;本次補選,吳怡農則輸王鴻薇5,780票,遺憾的是,這不是吳的支持群增長,而是選情冷淡、選民漠不關心的結果。(資料照)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全面真軍】:〈2023立委補選:一場無法凝聚任何力量的敗仗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