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神奇海獅先生》民粹勝利:人民為何投票給希特勒?(一)

德國人望穿秋水、寧可犧牲自由也要推舉出一個有魅力的強人,好帶他們離開現在悲慘的境地。年輕人則渴望加入這新興的納粹黨,好對平日頤指氣使的老人們出一口怨氣。究竟那是一個怎樣的時代?大家到底經歷過了什麼,才導致納粹主義的興起?

神奇海獅先生 

整段故事是從西元1934年開始的......

這時,希特勒剛當上總理整整一年。一名美國教授西奧多・阿貝爾(Theodore Abel)實在太好奇:希特勒到底是怎麼上台的?為什麼德國人會投給納粹黨?他們被騙了嗎?還是受到什麼利誘呢?為了解答這個疑惑,阿貝爾乾脆就在德國辦起一場徵文比賽,題目就是《我為什麼成為納粹》(Warum ich Nazi wurde)。

整場徵文意外的踴躍,最後甚至受到納粹宣傳部的資助。最後阿貝爾蒐集到六百多份投稿,裡面詳述著投稿者的生平、如何接觸到納粹黨、以及最後為何加入納粹黨...... 在這些文件中,人們很容易看得出來納粹支持者的一些共同因素:受創的民族自豪感、對當權政府的憤怒、還有對社會衰落的共同恐懼。出生於1900年的弗利茨・約翰斯(Fritz Junghanss)本來傾向共產主義,但隨後他在一場戈培爾針對失業者所辦的集會中,他開始被納粹主義深深吸引了。

「我終於找到我長久以來一直在苦苦追尋的東西!正義、與發展。」

他興奮的說:「這些理念總有一天,會成為世界其他純淨民族的世界觀。....世界將會更加真摯的迎來和平。」他用花園裡的花朵來比較想像中的世界,每一種花朵都將以自己的方式綻放-只要他們沒有毒的話。

在那樣的時代裡,德國人望穿秋水、寧可犧牲自由也要推舉出一個有魅力的強人,好帶他們離開現在悲慘的境地。年輕人則渴望加入這新興的納粹黨,好對平日頤指氣使的老人們出一口怨氣。究竟那是一個怎樣的時代?大家到底經歷過了什麼,才導致納粹主義的興起?我們就來一起看下去:

西奧多・阿貝爾,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主辦「我為什麼成為納粹」徵文比賽。(圖:網路)

猝不及防的烏雲

事實上,距離那場徵文比賽的整整20年前,整個歐洲還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奧匈帝國作家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在自己的回憶錄中,描述著當時一種普世的樂觀氛圍。

這是整個歐洲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樂觀時代。從17世紀以來,科學革命、啟蒙運動逐漸扭轉了古老基督教的末世觀,認為世界終究通向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這時,整個歐洲已經度過將近40年的和平時期,這段時間為歐洲經濟提供了大量的養分。

「......技術設備加快了生活的節奏、卻也讓歐洲更加緊密。公園、公共藝術館或歌劇院的發展讓城市一年比一年美麗、人口一年比一年增多。街道越來越寬闊、越來越漂亮,公共建築也越來越氣派。...... 諸如浴室、電話這類東西開始進入中產階級的房子裡,整個世界處處呈現一派無憂無慮的景象。」

但就是這樣的榮景本身就暗藏著危機。正如茨威格說的:「當時席捲歐洲的那種自豪與信心的風暴,本身就帶著烏雲。」

就是經濟的景氣,使歐洲所有國家都像發瘋似的貪得無饜、想要在世界各地攫取更多財富。歐洲各國都被自己的樂觀主義所欺騙,他們怒氣沖沖、劍拔弩張,每個國家都認為對方會在最後一分鐘被自己所嚇退。而這時開始出現一種想像,總有一天,歐洲會發生一場「結束所有戰爭的戰爭」。

而就在1914年,這樣的時刻來臨了。

諷刺的是,世界大戰爆發這一年反倒是幾年以來最美麗的夏季。整片蒼穹晴空如洗,眼前的大地青蔥蓊鬱。茨威格正坐在公園裡看著書,空氣中帶著一股草地暖烘烘的清香氣息,遠方的森林鬱鬱蔥蔥,伴隨著風聲、鳥鳴聲、音樂聲和人們嬉鬧的笑語,一切都標誌著一個無憂的夏日時分。

但突然間音樂聲消失了。茨威格注意到其中的異樣,一抬頭就看見原本在樹林間穿流的人群也都停步佇立。 他合起了書本,朝著人群聚集處走去,接著就得知一個令人震撼的消息-皇儲佛朗茨・斐迪南殿下及夫人,在前往波士尼亞軍事演習的路上被暗殺了!

1914年準備上前線的德國士兵。在當時,交戰雙方都認為戰爭會很快結束。(圖:網路)

蕪菁之冬

本來大家都以為這場戰爭很快就會結束,但隨著戰局進入膠著,人民很快就感受到戰爭帶來的飢餓,而這種情況又以德國更為嚴重。戰爭開打一年後,食品價格已經比戰前高出百分之65。到了1915年10月,柏林東邊的婦女終於對不斷飆漲的奶油價格忍無可忍,開始對雜貨店商人破口大罵。最後商人不得不暫停營業,但是大家仍然持續聚集,最後演變成一場六千人的「奶油騷動」,最後還是官方出面限制了奶油的價格,整場風暴才逐漸平息。但是人民還是越來越飢餓,終於在1916年爆發了著名的「蕪菁之冬」(Steckrübenwinter)。

原來在開戰後,英國對德國施行海上封鎖,使得德國境內的糧食供應越來越困難。而好死不死1916年剛好又是特別多雨的年份,大部分的馬鈴薯與小麥都損失慘重,為了使成千上萬的德國民眾生存下去,德國政府便在12月時下令徵收了所有的蕪菁。

蕪菁其實就是一種大頭菜,吃起來有點像白蘿蔔。這種作物非常強悍,在任何天氣中都可以成長,而且幾乎不需要施肥。在先前,德國民眾對蕪菁的普遍印象是一種豬飼料,但現在戰爭宣傳部門卻得意的宣傳這是珍貴的「普魯士鳳梨」(Preußische Ananas)。並且出產了一系列蕪菁做成的食譜。但是蕪菁有個最大的特點,從現代的角度來看也許是個很棒的優點,但在戰爭當下,這種特點卻幾乎是致命的:它的熱量實在太低了!

在首都柏林,原本一個成人每天的平均攝取熱量為3000大卡,現在每日配給的熱量不足1000大卡。當時一名醫生寫道:街道上每個人都變得像蒙古利亞種族:顴骨突出,身體上則掛著鬆垮垮的皮膚。一名女性說道:

「我們所有人每天都變得越來越瘦,德意志民族那種圓潤的身形已經變成遙遠的傳說。我們現在每個人都骨瘦嶙峋、動作遲緩,眼睛下面浮現濃濃黑眼圈。我們所有的思緒只在下一餐飯在哪裡,還有緬懷往日的美好生活。」

早上吃蕪菁、中午吃蕪菁、晚上還是只有蕪菁。對大部分德國人來說,蕪菁就象徵著戰爭的一切苦難。但是德國人的苦難並未停止。1916年至1917年的冬天異常酷寒,有史以來最長的霜凍期整整持續到了2月份,煤炭短缺、天然氣被限制供應,商店和餐館的供暖和照明也都嚴重不足。地鐵也因為缺乏燃料被迫減少班次。而餓死事件更是層出不窮,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糧食短缺導致大約75萬人喪生。

蕪菁-從豬飼料變成「普魯士鳳梨」。(圖:網路)

生之希望

就在這絕望的年代,雙方人民都只能靠著「打贏就一切都值得了」這樣的想法支持下去。《一個德國人的故事》作者賽巴斯提安・哈夫納,生動的描繪了那個時代的景象:

那時年僅十多歲的他們每天最大的樂趣,就是到街角派出所前的黑板前,看著上面的戰情快報。看著上面寫著:「向前突破之縱深達30公里!」、「已粉碎敵人之防線」、「俘虜敵軍三萬人!」

小小的哈夫納相信,這一連串的勝利背後,終將會有一個「最終的勝利」在等待著德國人民。在他的想像裡,那是戰情快報上所有勝利的總和。

「當時它在我身上的意義,大致可以拿來與最後的審判或死後附身之於虔誠基督徒的意義。它將是所有勝利報導難以令人置信的昇華,以致讓過去俘虜的人數、所征服的土地及繳獲的物資完全相形失色。」

一直到1918年11月10日,即使已經到了戰爭的最後一天,戰情快報仍然依舊出現在派出所前,使用的語氣也和往常一樣:

「敵軍企圖突破之行動已遭擊退!」、「我軍奮勇還擊」。

然而到了隔天,當小哈夫納一如繼往的來到派出所,戰情快報卻突然消失了。

派出所前的黑板只剩下黑漆漆的一大塊。他到下一間派出所,還是沒有任何快報出現。驚恐的他隱隱約約發覺事態似乎有點不大對勁:就算結束,至少也該有個謝幕吧??11月的冰涼細雨打在他身上,就這樣沿著大街小巷繼續走下去,終於在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看到一張號外-德國戰敗了。

而就在那一瞬間,男孩發現自己長久建立的幻想世界,終於徹底破滅。不過聽到這裡,人們會不禁心想:戰爭兩邊人民都犧牲巨大,而勝利本來就只有一方。而這件事情德國人民也知道,不過在戰爭結束後,德國人民的情緒不是沮喪、或鬆了一口氣,而是憤怒。

因為為數眾多的德國人都認為:他們的戰敗,是因為被國內的叛徒,從背後捅了一刀的結果! (待續)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