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偶然言中》習近平軟硬兩手和《告台灣同胞書》40週年攻防

習近平的《告台灣同胞書》四十周年談話整體來說是軟硬兩手,詞彙上比起之前稍微硬化,內容上走向軟化。他的主旨在於一方面強硬化「一個中國」等辭彙,以對鷹派交代;另一方面實際上放軟對台政策態度,一來在中美大局不穩之際清理戰場,二來在台灣選舉年加強對台政治菁英的統戰效果。

宋文笛

2019年一月二日,時值全國人大委員長葉劍英元帥首度確立「一國兩制‧和平統一」方針的《告台灣同胞書》的四十周年,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紀念大會上發表了四千餘字的最新對台政策談話,被媒體歸納為「習五條」。其中包含所有演說皆會出現的「九二共識」、「優先和平統一」、「不放棄武力選項」等題內應有之義,坊間已經有許多分析,在此略過不談。論其主旨,習近平主要透露的氛圍是稍微朝向對台懷柔方向修正,一來意圖在中美大局充滿不確定性的情勢下在台灣議題上避免新風險,二來期盼利用台灣選舉年環境,加強對台政治菁英的統戰效果。

「一個中國」逐步取代「九二共識」?

習近平在於所謂兩岸關係「定海神針」的「九二共識」的提法上,相對於十九大報告之後的現象,似乎出現了微幅的軟化,至於是一次性的彈性還是建立新慣例,尚且有待後續觀察。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確立了「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的提法,確立了新慣例。日後每當政協和台辦系統提及「九二共識」,不再單獨使用之,而必然前綴「體現一個中國原則」字眼,跟隨習近平的十九大提法亦步亦趨,和2008年胡錦濤在和美國小布希總統通話時直承「九二共識」即為「一中各表」相比,減少了模糊性。習的十九大提法的實際效果是,台灣政治人物公開支持「九二共識」的政治成本提高了,它從原本的「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北京注重「一個中國」,台灣方注重「各自表述」的情形,變成了但凡提「九二共識」必然是「一個中國」,卻未必有「各自表述」空間的局面。

本次演說,習近平不再使用十九大報告時的「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的提法,取而代之的是「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達成『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九二共識』」,相當於以「一個中國原則基礎」替代原有的「一個中國原則」,並且將原本容易被認為等同於「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中國」補充解釋為兩岸似乎地位平等的「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算是微幅的軟化。但是有退必有進,習以清楚的「一個中國」替代模糊的「九二共識」的意味明顯。通篇演說,習提及「一個中國」十二次,只提及「九二共識」兩次。

可見習或其文膽是以在用清晰的「一個中國」原則取代模糊的「九二共識」之餘,做為補償,另外補充說明將「一個中國」意涵表達地相對對台和善化、對等化(接近所謂的一中原則「新三句」說法)。

習近平在於所謂兩岸關係「定海神針」的「九二共識」的提法上,相對於十九大報告之後的現象,似乎出現了微幅的軟化。(REUTERS)

探索「一國兩制」的台灣方案?

同時,習近平在演說中的另一亮點是提及願意「探索(一國) 『兩制』的台灣方案,豐富和平統一實踐」。既然台灣對於一國兩制在香港實施的情形有疑慮,那麼習近平承諾一國兩制不必照搬香港模式,「在台灣的具體實現形式會充分考慮台灣現實情況」。至於怎麼把台灣的現實情況納入考量呢?習說願意邀請台灣人士一同參與,「平等協商、共議統一. . .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兩岸各政黨、各界別推舉代表性人士,就兩岸關係和民族未來開展廣泛深入的民主協商」。

換句話說,這畫面有如中共宣傳電影《建國大業》一般,中共建國之前,大肆邀請反國民黨的其他民主黨派人士一起共商國事,一同起草《共同綱領》 (臨時憲法),並且承諾日後組成的新政權不必然需要立即施行共產主義或社會主義,而可以奉行模糊的「新民主主義」,在走向共產主義之前可以有漫長的過渡期,期間可以長時期尊重既有制度,「馬照跑,舞照跳」。

此外,習近平雖然強調「制度不同,不是統一的障礙,更不是分裂的藉口」,被部分媒體解讀為對台強硬。但是,反過來想,這其實可以解讀成一國兩制內容鬆綁的精神的延伸闡述。如果說「制度不同不是統一的障礙」,換一個角度看,是不是也可以理解成「統一不必然需要帶來台灣的制度的改變」?因此這句話是中性的,毋需過度解讀。

但是,有退必有進,習雖然在「一國兩制」的台灣版本的內涵上,表達出了更加開放的態度,但是另一方面,他也收回了之前「一國兩制」提案的部分好處。例如四十年前葉劍英提出《告台灣同胞書》時的領導人鄧小平,在 1983年談及兩岸和平統一時,曾經承諾台灣在統一後不只內政自主,更重要的是台灣還可以享有軍隊權,此次點習近平已經不再提及。(鄧小平於1983年:「統一後. . . 台灣還可以有自己的軍隊,只是不能構成對大陸的威脅。大陸不派人駐台,不僅軍隊不去,行政人員也不去。台灣的黨、政、軍等系統,都由台灣自己來管。中央政府還要給台灣留出名額。」)

鄧小平在 1983年談及兩岸和平統一時,曾經承諾台灣在統一後不只內政自主,更重要的是台灣還可以享有軍隊權,此次點習近平已經不再提及。(中新社)

大環境和小環境:清理戰場和對台領袖統戰

習近平的《告台灣同胞書》四十周年談話整體來說是軟硬兩手,詞彙上比起之前稍微硬化,內容上走向軟化。他的主旨在於一方面強硬化「一個中國」等辭彙,以對鷹派交代;另一方面實際上放軟對台政策態度,一來在中美大局不穩之際清理戰場,二來在台灣選舉年加強對台政治菁英的統戰效果。

欲理解習近平的兩岸談話,先從中美大環境和兩岸小環境的變動開始。

目前亞太戰略大環境是中美貿易戰延燒,不無擦槍走火可能,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值持續下修,中共執政正當性面臨被動局面。在安全領域,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波頓(John Bolton) 在十二月公布的美國新非洲戰略明確表示中美競逐已經是美國全球各地區戰略的首要考量。雖然名為非洲戰略,眼光卻全部集中在中國,美國預計將大量減少在非洲的軍事投入和援外支出等方式,增加美國和中國在其他重點戰略地區(西歐、東亞、中東)競逐時的長期續航力。同時,西方自由民主同盟在網路安全和基礎建設合作性等方向盡皆逐步走向聯合圍堵中共的態勢;同時,台灣蔡英文政府包含外交部長吳釗燮去年九月份在華府智庫「全球台灣研究所」的演說中,皆多次表示願意加入西方陣營成為新冷戰的「前線國家」(frontline state)。面對經濟和安全領域大環境的雙重挑戰,中共寧願在台灣問題上稍作軟化,以方便清理戰場。

除了全球大環境,也有兩岸的小環境。藍營於 2018年底九合一選戰大勝,綠營中央政府弱化,給予北京從加強地方縣市交往開始,在兩岸定位議題上在台灣從「地方包圍中央」的個個擊破的可能性。

此外,2020大選目前形勢不明,在地方重振旗鼓的藍營,或有於總統大選班師回朝的可能性;無黨籍的台北市長柯文哲經歷台北市藍綠白三方混戰而獨力連任成功,目前為2020總統選舉民調的人氣王和熱門人選;綠營方面,總統兼任黨主席蔡英文經過選戰大敗之後,威望受挫,綠營內部大有請求蔡英文禮讓,讓民調更高的賴清德出戰 2020選戰的聲浪,在綠營內部未能完全定於一尊的政治氣氛下,綠營的兩岸路線不無成為蔡英文的潛在競逐者的市場區隔點的空間。

在綠營內部未能完全定於一尊的政治氣氛下,綠營的兩岸路線不無成為蔡英文的潛在競逐者的市場區隔點的空間。(EPA)

在這種台灣內部混亂、群雄並起的情形下,北京大可以稍示以蘿蔔(善意),表示自己不必然是鐵板一塊,如此可以吸引或著佔據地方或著2020有意進取中央的台灣各方勢力競相討好之,或著可以引導他們在兩岸關係定位上朝著北京希望的方向稍作修正。這是春秋戰國的「連橫」戰略邏輯:如果北京(秦國)繼續鐵板一塊,台灣群雄反而沒有必要討好之,因為討好也沒用;相對的,如果北京對台態度稍微軟化,台灣群雄向其方向修正的政治成本也會稍微減少,一旦群雄之中有人先打響了往統修正的第一槍而沒受到明確選民懲罰,還有可能形成群雄後續競相比賽誰往統方向修正得多(在不超過選民承受範圍的前提下)的局面。

同樣的,2018年底選戰結果給予北京三個關於兩岸關係的訊號:

一、在韓國瑜的倡導下,「九二共識」和對中國相對友好的態度,似乎不必然是個選戰失分點;

二、「天然獨世代」不必然是不可逆的現象,年輕的和年長的獨派選民之間亦有被分裂的可能性,例如本屆選戰年輕獨派選民(例如時代力量)似乎相對支持柯文哲但是似乎相對反對「東奧正名」公投,相對的以「喜樂島聯盟」為代表的年長獨派選民則相對支持姚文智和支持「東奧正名」公投;

三、蔡英文威望受挫後,綠營內部分裂加劇,不排除蔡有意願為了加強精誠團結「保衛司令部」效應(rally-around the flag effect)而採取比以往更堅定的標榜台灣民族主義、拉開和中共距離的態勢。

果如此,則形同陳水扁總統第二任期時的劇本,在政治光譜上向獨修正(通過《正常國家決議文》、凍結國統會、國統綱領等),在政治光譜上左移,反而讓親統的藍營政治人物相形之下看起來沒有原本那麼統,以致於藍營政治領袖在陳水扁第二任期期間前仆後繼的高調前往中國做正式訪問。

這三點訊息,就北京的角度,都代表著相對主張台灣國族意識的陣營在選舉政治上正處於弱化階段,廣義泛綠的向心力正在弱化(綠和白、老獨和小獨、蔡英文和其他綠營人物),政治領袖們向統方向修正的政治成本正在下降,所以正是適合北京稍示善意,統戰效果事半功倍的最佳時機。

習近平的這次軟硬兩手演說,便是這大小戰略環境下的產物。習近平下的是兩層棋局:在大棋局,中美關係尚且不能全面決裂,在中美貿易戰上需要中國走向一定程度的軟化的調適主義,為國力尚且不如美國的中國崛起換取時機。此時需要一方面減緩台灣問題,以免台灣成為中美競逐中的美方籌碼;另一方面需要在對台辭彙上稍事硬化,以滿足內部鷹派聲浪(對美軟化了,至少在對台灣在用詞上硬化作為補償)。在小棋局,有了強硬用詞,在政策內容和態度上可以對台稍事放緩,以利用台灣選舉年局勢,在藍營崛起和地方縣市自主性增加,廣義泛綠(綠和白、老獨和小獨、民進黨蔡和其他派系)出現裂痕和分化可能的情形下,開創對台灣的藍綠白政治菁英的統戰空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