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大攜手金屬中心 研發山難救助利器
金屬中心在台東霧鹿砲台進行多機編隊搜救模擬,利用無人機作為訊號中繼站,增強山區通訊的穩定性。(金屬中心提供)
〔記者劉人瑋/台東報導〕台東大學與金屬中心日前在池上日暉飯店舉行「5G山難救助合作與交流」簽署儀式,期望結合學界知識強化AI識別並發揮於山難救助、提升受困者存活機率並降低搜救風險。金屬中心翌日亦於台東霧鹿砲台進行多機編隊搜救模擬,將無人機作為訊號中繼站,強化山區通訊的穩定度。
無人機可做為訊號中繼站
MOU會議在數發部數位產業署副署長林俊秀見證舉行。林俊秀本身就熱愛爬山,他說,這次金屬中心和台東大學合作即是借重校長鄭憲宗AI專長,數產署未來會再加碼補助,一同在無人機5G救難技術更加精進。
鄭憲宗曾擔任國防部及數位發展部等計畫審查委員,擁有多項數位技術專利,上任之初,即與數產署簽訂「智慧感知系統強化產業韌性發展計畫」,透過延展實境(Extended Reality)等技術強化韌性應變體驗。
但鄭說自己年輕時想要一天攻頂北大武山還差點發發生山難,若當時有無人機巡邏、送水,「當年一天往返應該不是問題」。東大資工系教授兼研發長張耀中表示,透過5G分享,也能讓其他在山中的5G手機成訊號中繼點,如此即能將訊號帶入山中。再者,張耀中表示,目前市售無人機多為中國製、且軟體為封閉系統,「沒有人知道手中的無人機將什麼傳回中國」,而台灣有高階晶片和軟體人才,足以讓所有無人機軟硬體全部自主化、全部自主掌控,無資安疑慮還能量身打造。
張耀中說,目前是針對載具加裝光學鏡頭用以白天蒐查山難者,夜間可以熱感應蒐索,下一步則是加上AI訓練下更能提高辨識度、有利找尋受困者,搜救人員亦能更有效、便捷找到正確方向並避開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