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本業收益每況愈下 醫界籲擴大健保總額
醫界呼籲健保總額成長率應該逐年提高,且經由促進醫療費用增加,也有利於加速引進新藥、新科技。 (資料照,長庚醫院提供)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衛福部健保署公布二○二一年醫療機構財報,但整體結餘正數前十名中,高達七名主要仰賴「非醫務收入」餵養,台灣醫務管理學會認為,醫療本業收益「每況愈下」,醫院只好積極發展健檢、醫美等非健保給付項目,但要永續經營,仍須擴大健保總額成長率。醫改會則建議追蹤院所結餘流向,釐清是否改善勞動及醫療環境。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看待醫院財報時,一定要正確解讀,主要分為醫療本業、業外收益等兩部分,醫療本業獲利為永續經營最大關鍵。
洪子仁指出,以過去數據來看,醫學中心有盈餘的醫院加總獲利,連健保總額的一%都不到,或許疫情期間看似營運不錯,但可能與防疫工作公務預算支應有關,並非醫療常軌。這三年算是一個「異常」,當生活回到日常,民眾就醫回到上升曲線,勢必再度壓縮醫院經營空間,沒有合理獲利將難以優化設備、召募人力,自然影響民眾就醫品質、醫護職場環境。
他表示,這幾年醫院醫療本業獲利受健保醫療點值浮動與總額制度影響,可說每況愈下,因此不少積極發展健康檢查及美容醫學等健保不給付項目,藉此彌補健保支付項目的虧損。
不過,洪子仁認為,醫院要長久經營,仍要回歸醫療本業,呼籲健保總額成長率逐年提高,經由醫療費用增加,也有利於加速引進新藥、新科技,以及擴增治療項目納入健保給付。
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認為,各醫院資本額、規模與地緣環境不同,財報不應該僅探究排序。至今仍不時可見醫護人員抗爭勞動,不同層級或公私立院所也出現勞務分工不均,因此必須追蹤院所結餘流向,釐清是否改善勞動及醫療環境。此外,財報網頁設計欠缺易懂文字說明,也看不到護病比、人事費用等相關指標比對分析,呼籲強化公開透明,以利全民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