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中研院研究/塑膠微粒 毒害潮間帶生態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國勤團隊發現,藤壺攝食的塑膠微粒愈小,毒性愈高,照片中的螢光就是吃進去的塑膠微粒。(記者楊媛婷攝)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國勤團隊發現,藤壺攝食的塑膠微粒愈小,毒性愈高,照片中的螢光就是吃進去的塑膠微粒。(記者楊媛婷攝)

2020/12/05 05:30

透過藤壺發現幼體死亡率增3倍 研究登國際期刊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超過九十九%的海洋垃圾都是小於五毫米的塑膠微粒,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代理主任陳國勤與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研究所碩士余倖霈透過潮間帶最常見的藤壺發現,塑膠微粒增高潮間帶生物下一代幼體的死亡率達三倍,且愈小的塑膠微粒毒性愈強。

輕易進入食物鏈 愈小的塑膠微粒毒性愈強

陳國勤指出,流入海洋的塑膠微粒中有三十五%來自洗衣機洗滌含人造纖維的衣物、廿八%來自路上的車輛輪胎磨損、廿四%來自日常的塑膠瓶罐等,人造纖維排出的塑膠微粒居冠。他指出,洗滌六公斤衣物,就會產生六十萬顆塑膠微粒。

洗6公斤衣物 會產生60萬顆塑膠微粒

這些小小的塑膠微粒對海洋生態造成巨大的危害,陳國勤說,由於塑膠微粒容易附著在浮游生物上,而浮游生物是海洋中重要的蛋白質來源,塑膠微粒的大小與浮游生物相似,塑膠微粒輕易就能進入食物鏈。

研究團隊透過潮間帶最常見的生物藤壺做研究,從藤壺幼生飼養到成體,餵食大小、濃度皆不同的聚苯乙烯塑膠微粒,讓其交配生產下一代,發現長期食入塑膠微粒的藤壺,雖對親代影響不大,但下一代卻明顯提高死亡率至對照組的三倍,且若親代藤壺攝食的塑膠微粒愈小,下一代幼生藤壺的死亡率愈高。

排海的塑膠微粒 主要來自人造纖維衣物

陳國勤指出,透過該實驗發現,塑膠微粒將會導致海洋生物的族群減少,但是否會進而影響人體健康則還待研究。他表示,由於排入海洋的塑膠微粒主要來自使用人造纖維的衣物,因此民眾選購衣服時,不妨儘量選擇天然的棉麻絲等材質,另外也要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產品、做好資源回收,不讓海洋充滿塑膠微粒。

愛護海洋 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產品

過去研究大多集中於繁殖週期在單一棲地的終生性浮游生物,但海洋中大部分底棲的無脊椎動物有較複雜的生活史,如紋藤壺幼生體為浮游生物,成體時行底棲生活,成群附著於水底的岩石上,終其一生可能同時受到水面漂浮及海底沉積的微塑膠影響,陳國勤團隊的研究是首次針對擁有複雜生活史的海洋生物進行塑膠微粒的影響研究,論文今年十二月刊登在《環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期刊。

流入海洋的塑膠微粒3大來源楊媛婷

流入海洋的塑膠微粒3大來源楊媛婷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代理主任陳國勤(左一)帶領團隊發現塑膠微粒對潮間帶生物群毒害甚鉅。(記者楊媛婷攝)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代理主任陳國勤(左一)帶領團隊發現塑膠微粒對潮間帶生物群毒害甚鉅。(記者楊媛婷攝)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