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鄉土語教學 南北落差大

2005/01/31 06:00

■採訪:

記者翁聿煌、吳俊鋒、胡世澤、張瑞楨、阮怡瑜、陳信仁、黃淑莉、王鈺鈴、余雪蘭、吳仁捷、黃以敬

■整理:記者張瑞楨

<前言:

台灣是一個多元文化互相激盪的島國,台語、國語、客家語和原住民語言,都是各族群文化的精髓,族群要彼此尊重融合,就要從語言開始,教育部推廣鄉土語言教學數年,但實施至今,各縣市甚至各國小成效不一。

部分縣市學校發現缺乏使用鄉土語言的環境,教師也抱怨沒有統一的教材,家長更擔心加重子女負擔,但卻有許多學校發揮創意,透過各種競賽或活動,寓教於樂的讓學生在學習語言之外,還能更了解在地文化,學者更主張讓鄉土語言成為「人文的語言」。

為了落實鄉土語言推廣,各學校無不使出渾身解數,只是受限於區域性與族群的差異,台灣北、中、南部鄉土語言教學出現相當大的落差。

擁有原住民與平地漢民族學生的基隆市正濱國小,與中央研究院民族所教授余伯泉合作編寫教材,教材內容還融入基隆港區文化特色,例如「看大船放尿」等有趣的俗諺,還邀請地方耆老講授當地歷史,教育局與各國小則透過舉辦各種語言的校際語文競賽,達到交流與競爭的目標。

不過,台北市內各校在推廣上卻遇到諸多困難,該市教育局曾針對全市公私立國小發出問卷,調查各校鄉土語言教學實施現況,結果顯示多數學生的母語為台語,母語為客語和原住民語的學生很少而很難開班,師資更有招募困難的問題,少數支援教師又缺乏教學經驗,教材五花八門,拼音方法太多,學生也難以理解,成效大打折扣。

其實國小推廣鄉土語言的成敗關鍵,取決於學區內人口結構與特性,彰化縣內的客家人都已「福佬化」,沒有教導客語的客觀環境,縣內三千多位原住民又以阿美族居多、排灣族居次,該縣民國九十一年有高達十多所國小開辦阿美、排灣族的母語教學,但因原住民學生家長定居平地已久,連家長都已不會講母語,今年僅剩下五所學校開辦阿美族語言課程。

嘉義縣內客家人口最多的中埔鄉社口國小,在擁有推廣客家語絕佳環境下,該校還向教育部與客委會申請設置「客語生活學校」;至於阿里山鄉的國小,雖然阿里山鄉被認為是原住民鄉,不過舉辦親子歌唱比賽,卻是閩南語歌、鄒族祭典歌謠、客家歌謠均出籠,無疑已成是台灣多元文化的縮影。

愈往南部縣市的鄉土語言教學,似乎比北部和中部學校來得積極。台南縣關廟國小甚至把星期三訂為「母語日」,鼓勵全校師生當天用台語交談與授課,還邀請退休的戶政事務所主任劉正成「講古」;仁德鄉的虎山國小也曾邀請傳統民藝專家,用布袋戲教導孩子學台語。

全國各縣市推廣鄉土語言的成效不一,但可喜的是,各縣市學校都勇於創新,結合地方文史特色來傳授鄉土語言,也透過各種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基隆市忠孝國小就邀地方耆老用鄉土語言講授地方歷史;嘉縣梅山鄉瑞峰國小則把當地茶業與蔗糖產業融入鄉土語言教學,校長翁俊忠還主張走出校園學鄉土語言,帶領學生到茶廠參觀,用台語暢談茶葉文化。

教材亂 教部擬採事前審核

鄉土語言教學實施已四年,教材紛亂、師資良莠不齊問題卻還是存在,教育部國教司指出,由於鄉土語言用字與拼音尚未統一,目前教材僅能實施「事後評鑑」,為進一步確保教材品質,教育部已委託國立編譯館研擬鄉土教材「初步審查」制度,將對教材份量及用字合宜性進行管控,教材所用文字不能太難或太怪,必須以「國語課」所教漢字作為基礎。

國教司長吳財順指出,鄉土語言教學確實存在「學校找不到適當教師」但「檢核合格的鄉土教學支援人員卻找不到任教機會」的矛盾現象,學校應該確實負起尋找最適當教師的責任,或是要求現職教師加強鄉土語言教學研習,或是尋找通過教育部檢核的教學支援人員協助。

吳財順說,國小教師雖有「包班教學」慣例,但由於大多數教師在師培階段未必經過鄉土語言教學訓練,學校應該盡量選擇具有「母語專長」背景的教師,例如閩南語課應以閩南語為母語的教師優先任教,而且教師必須接受一定時數的語言教學研習。

此外,教育部檢核合格的鄉土語言教學支援人員,還有許多人在尋找教學機會,基於國教係屬縣市權責,希望縣市政府能協助學校確實釋出缺額,媒介尋找最適當的教學人才,才能確保教學品質。

吳財順指出,為確保教材品質,已委託國立編譯館研擬「事前審查」制度,希望能提前到出版前進行簡易初審,預定針對「教科書份量合宜性」及「教科書用字合宜性」進行審查,前者例如每週四節課的國語課本如果僅有一百頁,每週僅一節的鄉土語言課本就可能比例限制為二十至三十頁較為恰當。

吳財順說,由於許多教科書出現太艱澀的漢字或「怪漢字」,造成教學與學習困擾,教科書所用的字基本上希望能與小朋友的「漢字」學習齊步,小一、小二鄉土教學盡量以圖片繪畫為主,僅用小一、小二學到的簡單漢字,再逐年依照學生進度擴充內容。

缺乏情境 說母語難成風氣

語言需擁有使用的環境與情境,才能發揮最基本的溝通功能,家長、教師與學生對鄉土語言的評價都頗高,但也都反映缺乏運用鄉土語言的客觀環境,且台灣北部又比中、南部嚴重,台北市內的國小學生,甚至連最普遍的台語都缺乏開口使用的機會。

台北市教育局於去年底進行問卷調查顯示,在學校之中,國小學生有五成六從來沒有與教師或同學說母語,僅四成學生偶爾用母語溝通,在放學之後僅兩成一學生經常說母語,五成九學生偶爾使用母語,顯示北市鄉土語言教學,因生活周遭環境無法配合而成效不彰。

台北市內一位教師即指出,許多教師簡直是被趕鴨子上架,接受客家語等短期受訓後,即硬著頭皮上講台,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更嚴重的是原住民語言,不少教師沒有這方面的專長,只好請教學經驗比較差的支援教師任教,這些支援教師雖然懂原住民語言,卻不會與學生互動,班上秩序一團亂。

基隆市正濱國小教務主任林碧鴻也認為,台灣北部家庭都用國語溝通,連電視節目、廣播都以國語為主,鄉土語言教學成效打折扣,不過,該校教學組長陳釗文也強調,如果父母願意用母語與子女溝通,效果就會很好。

另外,地區差異也顯示在發音差異上,一位教師舉台語為例,同一名詞各地卻有不同說法,例如外來語肥皂,老師唸成「雪文」,學生聽得一頭霧水,馬上說:「老師,阮攏講茶摳」;「鵝」、「蟬」、「腳踏車」等發音又有南北差異,以「腳踏車」為例,有人稱為「孔明車」,有人稱為「鐵馬」,許多教師常被學生考倒。

台灣南部雖比北部具有台語的學習環境,但也有例外之處,利如台南縣仁德鄉位於二空新村眷村內的仁和國小,台語反而成為弱勢語言,該校教師也發現,許多學生在鄉土語言教學時「鴨子聽雷」,會講台語的學生甚至於下課後立即自動轉換為國話,學習成效並不好,甚至還衍生意識形態的問題。

該校教師說,仁和國小學區的老榮民,認為他們的母語不是台語,應該是四川話、湖南話或北京話等,這些觀念上的問題也對教學構成阻力。

另外,部分家長與學生則質疑教師的教學手法,彰化市的一位家長就抨擊教師用艱深漢字來教鄉土語言,讓學生備受挫折,例如意指事情的「代誌」,就很淺顯,但意指人肥胖愚蠢的「憃胖」、蟑螂的台語寫法「家蚻」、指遊玩嬉戲的「嗟跎」、意指遙遠的「迢遠」等等,對小學生而言則太深奧了,更有家長質疑同時學英語、鄉土語言及國語,壓力過於沉重。

家長認為純用漢語教學過於艱深,不過純粹用「羅馬拼音」或折衷「漢羅併用」的教學方法,還是引起家長與教師們的質疑,比較持功利立場的家長,則認為學生應該學好英語,學母語根本無助於考試升學,他們也質疑「羅馬拼音」或「漢羅併用」,可能妨礙學生學英語,另外不少教師用注意符號來教台語、客家語或原住民語言,由於發音不甚正確,成效也令人擔心。

寓教於樂 課程何必太嚴肅

「寓教於樂」這句話大家都懂,但要落實就得靠活潑的創意,台灣不少國小都勇於創新,讓鄉土語言教學更生活化與趣味性,他們的努力也凸顯了台灣澎湃的生命力。

台中縣和平鄉原住民部落的自由國小與達觀國小,當地泰雅族原住民語言流失嚴重,教師在教導泰雅語時,常以學生熟悉的音樂旋律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誘使學生發揮原住民特有的好歌喉,搭配該部落的舞蹈,讓學生從生活中學習母語。

基隆市信義國小則由翁逸芬與林寶鳳兩位教師,花了一年時間完成「唱遊教學對於國小學生語言學習成效的行動研究」的報告,並嘗試以唱遊方式,利用音樂課的鈴鼓、響板,為鄉土語言讀本加入唱遊的節奏和韻律,例如用「虹彩妹妹」、「捕魚歌」、「兩隻老虎」、聖誕歌曲等套入台語詩詞,效果相當好,學生下課也會哼哼唱唱,增加對台語詞彙的記憶力。

台中縣山陽國小等學校的鄉土語言老師,習慣以台語俗諺俚語當上課開場白,甚至吸引家長聞風來旁聽,利用機會學好台語教育下一代;許多國小的客家語教師則從「罵人話」著手,讓學生領會客家先人「優雅的罵人話」,從中體會客語之美。

雲林縣有布袋戲的故鄉之稱,許多國小聘請布袋戲師傅到校指導學生講台語,還親自寫劇本演出布袋戲;嘉義市政府教育局則委託學校編寫「台灣俗諺點心學」、「台灣囡仔歌樂遊唱」等補充教材外,興嘉、崇文、民族、精忠、嘉北、育人等國小也自行編寫補充教材,網羅了台語古典詩詞、雞骨話、俗諺、童謠等廣泛內容。

在補充教材之外,嘉義縣市各校推動的鄉土語言教學活動更是五花八門,嘉義縣竹崎鄉義仁國小的讀經班,讀經內容包括台語與英語;嘉義縣新港鄉安和國小等學校則透過布袋戲來教學,嘉義縣布袋鎮過溝國小配合地方節慶舉辦「答嘴鼓」與「相聲」表演,其他學校還有話劇表演、說故事、猜謎、唸歌謠、繞口令等比賽與每週一句,或閩南語詩詞賞析等等。

台南縣關廟國小則鼓勵學生學會用台語介紹當地的景點,還用台語書寫製作社區景點看板,規劃當地的采風之旅,相當趣味與活潑。

學者觀點/傳導語言之美 教學最高原則

對於現行鄉土語言教學,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系主任林明德強調,不論使用何種拼音方式,最重要的是融入生活與重視人文傳承,也就是重視強調母語文雅與精緻的一面,不能僅教一些名詞即敷衍了事,他建議教師可從「台灣雅歌」或詩詞著手,讓學生領悟鄉土語言的文雅之美。

正在籌設彰師大台灣文學系語言研究所的林明德說,他曾於香港新亞書院擔任一年客座教授時,發現香港人用粵語唸誦唐詩,粵語有十多個音,唸誦唐詩的抑揚頓挫與音韻的細膩程度,令他備感震撼與激賞,這種生活化的語言教學,才能顯示出鄉土語言的人文與美感。

林明德說,許多人陷於拼音方式的爭執,焦點集中於要採用純粹漢字、「漢羅併用」或「純粹羅馬拼音」等,他主張應跳脫這種思考的窠臼,使用何種拼音並不重要,各方可各取所需,採用最能配合環境的拼音方式,例如原住民語言用羅馬拼音最方便,用注音符號等其他方式反而不方便。

他建議教師將鄉土語言定位於「人文的語言」,試著教導學生用母語唸詩歌,例如「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這句詩歌,用台語或客家語朗誦,可能會有異於國語的另一種情境與感受。

林明德更建議教師參考詩人路寒袖提出的「台灣雅歌」,或者是從歌仔戲、布袋戲的劇本,還有原住民祭祀歌謠中,帶領學生體驗鄉土語言之美,學得鄉土語言文雅而非粗鄙的一面。

他舉路寒袖的許多創作說,例如「有夢最美,希望相隨」、「夕陽像胭脂、白雲若水粉」,還有「汝是春天上水e花蕊,為汝我毋驚淋駕澹糊糊。」唸起來、唱起來既優雅又充滿人文的關懷,又相當的生活化,更能讓學生從中體驗鄉土語言之美與台灣文化精髓,這才是鄉土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生活今日熱門

2024巴黎奧運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