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7旬翁慢性腹瀉 竟是直腸黏膜癌

2023/09/15 05:30

▲常常腹瀉有時候不是消化不良的問題,宜就醫檢查找真相;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照片提供/李炯宏)

文/李炯宏

73歲蔡伯伯(化名)慢性腹瀉持續2-3個月,雖吃了胃散、胃腸藥,但症狀都沒太大的改善,害得他都不太敢出門,怕會出糗。雖然體重沒減輕,也沒有血便,但家人不放心,去年10月還是陪他到附近的聯合診所做了大腸鏡檢查,檢查結果發現有多顆扁平瘜肉,其中一顆位於直腸,大小超過10公分,初步切片的結果是絨毛腺瘤,醫師轉介到其他醫院進一步治療。

可能演變為大腸直腸癌 不容輕忽

家屬事後表示,醫院的外科醫師診查後說「還不到癌症地步,可以追蹤觀察」,但蔡伯伯並未積極追蹤。直到今年6月底,家人才輾轉來院要求為蔡伯伯作大腸鏡追蹤;經檢查報告分析,在乙狀結腸有3公分大小的顆粒型側方擴散性腫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 granular type),且在直腸距離肛門3公分處有另一個巨大顆粒型側方擴散性腫瘤,直腸病灶超過10公分且範圍幾乎占據環狀直腸,然而在放大內視鏡染色觀察,該病灶僅局部微血管略不規則,顯示為早期黏膜癌。

蔡伯伯所患的疾病是屬於罕見因直腸巨大絨毛腺瘤(villous adenoma)造成慢性腹瀉的「Mckittrick-Wheelock症候群」,由於絨毛腺瘤分泌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及環腺苷酸(cAMP)造成大腸管腔中電解質與水分流出,且巨大腺瘤面積也影響大腸黏膜吸收水分,導致患者腹瀉,甚至低血鈉、低血鉀及急性腎衰竭等症狀,而絨毛腺瘤極可能演變為大腸直腸癌,患者若是輕忽可能造成死亡。

▲即使是近15公分的腫瘤(圖上),內視鏡也可以完整切除(圖下)。(照片提供/李炯宏)

內視鏡切除病灶 不傷肛門括約肌

過去這類患者都須接受手術切除腸道,然而現在可以採取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與外科手術相比,內視鏡切除病灶沒有大傷口,所以恢復快,不會傷及肛門括約肌(不影響排便功能)、可保留器官功能、沒有腹腔術後沾黏風險,適合各式消化道早期病變(尚未有深層或血管淋巴侵犯及遠端轉移)。

經過與病人及家屬詳細溝通解釋,蔡伯伯接受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完整切除兩處病灶,術後恢復快,很快順利出院。

一般人認為,腹瀉是腸胃消化不良,但有時候問題並不如想像中的單純,還是儘早尋求專科醫師檢查診治,如果需要追蹤,也不要不當一回事,以免發生病變,危及生命。

(作者為田中仁和醫院副院長、彰化秀傳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