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健康網》學會接納而非容忍! 「3策略」與不喜歡的事共處

2024/03/21 21:07

臨床心理師表示,面對不喜歡、想要逃避的經驗時,或許可以試著以安適接納的態度,與不舒服的經驗共處;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羅碧/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每每遇到討厭的事,您會想直接逃避,還是強迫自己,但做完後也沒有開心的感覺?好日子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賴怡臻提及,面對不喜歡、想要逃避的經驗時,或許可以試著運用3策略,包括:思考什麼是自己重視的;開放接納、不抵抗自己的感覺;做與自己重視信念相符的有效行動,學會接納該事物,而非用容忍的方式面對,來和不舒服的經驗共處。

賴怡臻在臉書專頁「好日子心理治療所」發文分享,近日與朋友聚餐時,席間,一名坐在旁邊的7、8歲男孩,看到義大利麵上有很多塊梅花形狀的胡蘿蔔,臉色明顯一變,嘟囔句:「小白兔的胡蘿蔔怎麼又跑來這裡」,但下一刻還是將胡蘿蔔叉起、送進嘴裡並吞下去。

多數孩子碰到不喜歡的食物,總選擇挑食,勉強吃下去的可真少見!賴怡臻好奇問男孩:「你是不是不喜歡胡蘿蔔?但還大口吃掉了呢?」男孩回應:「因為不可以浪費食物,就算我現在不吃掉,等下胡蘿蔔放涼也不會變好吃,那還不如趁熱、比較好吃的時候吃掉它」,隨後將叉起的另一塊胡蘿蔔送進嘴裡。

花費時間逃避 增加心理痛苦

賴怡臻表示,當下,由衷為男孩的靈活思維感到讚嘆不已。人們對於不喜歡的人、事、物、不舒服的經驗,會想要逃避或擺脫,是很正常的反應,但若每次都花費越多時間和精力去嘗試逃避或擺脫,久而久之心理上的痛苦可能更多。

焦慮便是個很好的例子,賴怡臻舉例,假設是1個在社交情境中會感到很焦慮的人,為了迴避焦慮感受,就不參加社交活動,短期確實會帶來好處,不用去經驗社交的焦慮,但長期而言卻要付出巨大代價,也就是面臨生活圈縮小,變得人際孤立的問題,這就是社交焦慮者苦惱的核心原因。

努力忍耐 也算一種逃避

賴怡臻強調,也可以選擇用另一種方式來回應焦慮,就是即使與人互動會感到非常不舒服,但還是強忍不適、咬緊牙關逼迫參加各種社交活動,以此掩蓋我社交焦慮的事實。

然而,只要這樣做就沒問題了嗎?賴怡臻提及,在接納與承諾治療的觀點中,這種努力忍耐的因應方式,仍是另種形式的逃避。雖然沒有逃避焦慮的情境,但還是在和焦慮進行抗爭、迫切地希望焦慮感受能離去。

賴怡臻直言,這是「容忍」,不是「接納」!真正的接納是即使焦慮感受是如此讓人不舒服,但也不會為了焦慮的存在而苦。

如何做到「接納」而非「容忍」呢?以男孩吃胡蘿蔔故事來看,賴怡臻指出,男孩清楚食物必須吃完(知道什麼是自己重視),也清楚自己不喜歡胡蘿蔔(接納而不抵抗感覺),了解挑食不符合對食物的態度,也知道把胡蘿蔔留到最後吃,無法改變不喜歡胡蘿蔔的事實,所以最後決定在趁熱、感覺相對好吃的狀態下吃掉(做有效的行動)。下次面對不喜歡、想要逃避的經驗時,或許可以試著運用男孩的策略,以安適接納的態度,與不舒服的經驗共處:

1.思考什麼是自己重視的。

2.開放接納、不抵抗自己的感覺。

3.做與自己重視信念相符的有效行動。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