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治療脊髓性肌萎症將有突破 高醫大、中研院研究登國際期刊

2023/03/25 19:53

研究發現微型核糖核酸家族microRNA-34(MiR34),會影響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病程發展。(高醫大提供)

〔記者許麗娟/高雄報導〕高雄醫學大學講座教授鐘育志的研究團隊,攜手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陳俊安的研究團隊,共同研究發現微型核糖核酸家族的microRNA-34或MiR34會參與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的病程發展,有潛力作為評估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治療療效的臨床生物標記,此研究獲刊登在《分子治療-核酸》(Molecular Therapy - Nucleic Acids)上,並已申請美國專利優先權。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是目前世界上嬰兒死亡率最高的遺傳疾病,會影響病友的脊髓運動神經元,主要症狀是肌肉無力,嚴重恐造成無法獨坐、站立或行走,出生6個月內最嚴重的第一型病友,有80%在2歲前就會因呼吸衰竭死亡。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雖已能靠新藥物Spinraza緩解疾病,但這種救命藥的費用相當昂貴,且需要終身反覆接受侵入性脊髓鞘內注射,部分病友甚至治療效果不佳。因此,陳俊安博士和鐘育志教授團隊多年來試圖找出能夠作為早期評估這種藥物治療效果的生物標記。

鐘育志說,絕大多數的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研究,都是以小鼠模式動物作為工具,但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是人類特有的疾病,在哺乳動物中,唯有人類身上有SMN2補償基因而能在失去SMN1的狀態存活,因此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動物模式都必須引入人類的SMN2基因。

出生後第7天的健康小鼠肋間肌組織縱切片,利用免疫螢光染色法標誌出運動神經元軸突(綠色)與神經肌肉交界終板(紅色),藉以研究神經肌肉交界構造的異常情況。(高醫大提供)

陳俊安研究團隊堅持不懈的製造了一個缺乏MiR34家族所有成員小鼠模型--Mir34/449三聯基因剔除小鼠,並進一步發現,在移除MiR34家族後發生變化的基因多與突觸或軸突相形成有關,這解釋了神經肌肉交界的發育異常。團隊在SMA小鼠身上測試透過腺相關病毒載體重新引入MiR34的基因療法,並發現接受此治療SMA小鼠神經肌肉交界的異常部分復原,而且也改善了運動功能。

兩個團隊觀察SMA第一型患者的腦脊髓液中MiR34表現量,觀察到在治療的前期,MiR34在患者的腦脊髓液中表現出一致的下降趨勢。此外,在療程開始時腦脊髓液中的MiR34量被證明可以預測1年後患者的運動功能。

團隊認為,MiR34與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病程的緊密相關,可能令其有助於在治療開始前預測Spinraza藥物的療效。台灣已在2017年領先全世界成為第一個全面實施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新生兒篩檢的國家,用來評估Spinraza黃金治療時間以及深化MiR34表現在精準醫學上的價值,可望創建全世界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研究和治療的新領域。

高醫大講座教授鐘育志(上排右2)研究團隊、中研副研究員院陳俊安(上排左1)研究團隊,暨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藥理所教授邱士華(下排右1)、資訊學院資工系教授洪瑞鴻(下排右2)跨領域合作。(高醫大提供)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