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鼻竇癌致顏面變形 台灣醫療助寮國婦變臉換新生

2020/07/09 16:13

板太太因鼻竇癌腫瘤持續增生造成顏面變形,去年底到花蓮慈濟醫院接受治療。(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王錦義/花蓮報導]寮國東南部阿速坡省2018年遭受水患,慈濟基金會立即組成勘災團隊前往評估,醫院義診團隊發現兩例嚴重的罕見個案,其中一名板太太因鼻竇癌,腫瘤持續增生造成顏面變形,去年底到花蓮慈濟醫院接受治療,歷經6個月的時間,今天終於歡喜出院。

花蓮慈濟醫院指出,13歲的班克(Somsaksy Panekham),右腿罹患血管畸形,動靜脈血管畸形腫瘤已成為拳頭大小,垂掛在兩腿間影響行動自由;另一名53歲的板太太(Sengkhamhen Pen),臉上的腫瘤大到甚至影響到呼吸,就連左眼視力也逐漸變得模糊,頭也會不時感覺脹痛,除了生活相當辛苦,外出也都要用一張布把臉部遮住。

13歲的班克(中)右腿罹患血管畸形導致行動不便,去年底到花蓮慈濟醫院接受治療。(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板太太(左3)到花蓮慈濟醫院接受治療,臉部恢復正常,也可以呼吸。(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鼻竇癌是比較少見的一種頭頸癌,在頭頸癌之中比率不到5%。」板太太的主治醫師、耳鼻喉科醫師陳培榕說,病理切片檢查結果發現,這是組織細胞型態較罕見的神經內分泌癌,腫瘤大小約7x8x6公分,不僅位置非常深且涵蓋範圍很大,包括腦部顱底、腦膜、雙側鼻腔、左上頜竇及左眼窩內側等重要部位,且顱底腫瘤有持續向上生長進入顱內壓迫腦部,外觀也因腫瘤把眼睛和鼻子擠壓變形。

副院長陳培榕與血液腫瘤科主任王佐輔討論後,決定先進行引導式化療,先把腫瘤縮小,進而能達到開刀及輔助性的放射治療。陳培榕說,板太太在第一次引導式化療後,腫瘤明顯小了很多;之後與醫師楊妙君聯手,以新技術克服出血問題,使用「血管帶」束縛外頸動脈,出血量減少約500到700CC,提升手術視野,看得清楚腫瘤的邊緣,把腫瘤切得愈乾淨。

同樣來自寮國的「小班克」則罹患動靜脈畸形,右腿的動脈與靜脈是沒有經過微血管就直接相接,經過5年的成長畸形腫瘤已成為拳頭大小,垂掛在兩腿間影響到如廁及行動,由於大腿深部的動脈與靜脈連接在一起,從下腹部延伸至鼠蹊部、右大腿,加上包覆大腿皮膚表層的微血管畸形面積很大,要全部移除是較為困難的手術。

整形暨重建外科主任李俊達說,先由台大醫院影像醫學部腹部影像診斷科主任梁博欽,透過血管栓塞手術減少腫瘤血液供給量,待動靜脈血管畸形瘤因供血量減少,開始發黑萎縮後,接著由慈院整形外科團隊及台大醫院整形外科主任戴浩志聯手移除腫瘤,並使用超音波刀邊切除邊將血管阻塞,不僅對正常的皮膚組織傷害較小,也能降低出血量。

班克的右腿罹患血管畸形導致行動不便,去年底到花蓮慈濟醫院接受治療。(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手術順利在三小時內切除小班克直徑約10公分,總重270公克的腫瘤。「這是一個醫師無法完成的複雜手術,是需要團隊的力量一起成就。」,院長林欣榮說,為了幫助兩名寮國個案找回新生,花蓮慈院醫療團隊化不可能為可能,挑戰第四期的鼻竇癌與嚴重的動靜脈血管畸形瘤,如今看到板太太與小班克能重拾笑容也為他們感到開心,也很開心能夠與國際分享台灣醫療,讓世界看見「慈濟can help」。

「臉上沒有腫瘤,我終於可以大口呼吸、吃飯了。」小小的心願,對板太太來說,曾經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如今面部恢復平整,板太太也終於露出難得的笑容。「感恩李俊達醫師還有照顧我的醫護團隊,我現在很健康,要回寮國了!」,小班克來到台灣短短半年,翻譯志工黃志英特別教她學習中文,在出院感恩會中,小班克不僅唱著新學的中文童謠《兩隻老虎》,也特別用中文感謝照顧他的醫護團隊,讓她重拾健康。

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劉濟雨說,慈濟在寮國鄰近的五個國家,包含越南、柬埔寨、泰國、中國、緬甸,都已經深耕在地近25年的歷史,但與寮國則是在2018年9月水患以前幾乎是零互動,加上當地少有慈濟志工,只有因援助水患災民而結緣的商人與泰國慈濟志工支援,當時為幫罹患鼻竇癌的板太太、先天血管畸形病人小班克兩位寮國病人與家屬辦理護照與簽證,就花了不少時間與心力,幸好,順利將兩人接來台灣接受治療。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