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立雄曝「有意向」擴大與美船業合作 專家:讓台灣造船再次偉大
圖為美軍航空母艦福特號2012年在美商杭廷頓英格爾斯工業的造船廠建造情形。(路透社檔案照)〔記者方瑋立/台北報導〕針對與美國加強造船、修復船隻等各項合作,國防部長顧立雄今(16)日答詢時表示,雖不適宜在公開場合討論此事,但他透露,台灣「有此意向」。針對川普新政全面「遏」中,也將進一步對抗中國海權擴張,國防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受訪表示,台灣有機會趁勢布局,結合「國艦國造」政策進而提出「國輪國造」,在加強台美國防工業合作的同時,也讓「台灣造船再次偉大」,壯大本土廠商實力。
民進黨立委陳冠廷今天在立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質詢時表示,美國已開始對中國造船能力有所警惕,要確保海軍有足夠船艦能量應對,台灣作為美國盟友、海洋國家,有無可能與美方在造船、修復船隻能力上加強合作?
顧立雄回應,不適宜在公開場合討論此事,但台灣「有這個意向」。
民進黨立委陳冠廷(左)質詢指出,美國已開始對中國造船能量有所警惕,將重振美國造船業,台灣作為盟友、海洋國家,應效法日本主動爭取加強與美方造船合作。國防部長顧立雄(右)透露,台灣有此意願。(圖取自國會頻道)川普新政全面「遏」中,近日擬擴大重振美國造船業,甚至計畫將對中國製造或相關船舶額外收取靠港費用。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研究報告亦示警,中國「軍民融合」政策下的高風險國有造船廠中,台灣是主要買家之一。
陳冠廷引據CSIS資料指出,中國的造船能力大概是全球的 53%,接下來就是韓國跟日本。日本已經有許多的工業大學,像東京工大、東京大學的教授,都不斷強調說,日本要主動積極作為提案方,加強跟美方在造船業上面的合作。
針對中國「軍民融合」政策下造船量稱霸全球,蘇紫雲對此受訪說明,中國的軍民融合起點可追溯至中國領導人習近平2012年就任之際,當時全球航運與造船業景氣低迷,「接單早死、不接單等死」,習因此選擇大造海軍,以建造軍艦需求來扶植造船業,也是後來「下餃子」的起始,結合從陸權走向海權的戰略方針,同時拉抬產業技術水準、導入自動焊接設備、提高產能與效率,如今,中國已占全球7成船舶建造量。
不過,蘇紫雲指出,川普雖已意識到中國造船業的發展規模,但美國要在短時間內因應並不容易,問題根源在於,美國藍領勞工的結構性短缺,與二戰期間國防動員的大規模造艦情況不同。如今川普重啟大海軍構想,卻面臨人力不足,只能轉向尋求與南韓、日本等國合作造船。
國防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資料照,記者劉宇捷攝)「這也讓台灣造船有再次偉大的契機」,蘇紫雲說,美國洛馬公司於前美國總統拜登執政時期,與中信造船簽署合作備忘錄(MOU),反映出美方已認識到其產能不足,尋求海外協力建造中型軍艦。他表示,現在更是美台國防工業合作的新突破口,尤其考量到美方將擴展與日韓的合作,台灣若能結合「國艦國造」政策,進一步提出「國輪國造」概念,針對民用船舶產業推動政策性補貼與貸款優惠,將可再度壯大台船、中信、龍德等本土廠商實力,擴大與美方合作。
至於軍用艦艇方面,蘇紫雲也提出具體建議,應據灰色地帶衝突的特性,另闢建軍思維。他說,目前4000噸級巡防艦一艘造價約300億元,主要成本來自電戰與飛彈系統,若僅作近距離監控與反制灰色地帶任務,並不需動用高規設備。
他建議,政府可推動2000噸級的鋼製哨戒、監視艦,每艘造價約20億元,重點放在抗撞性與低人力編制需求,未來也可預留安裝反艦飛彈的彈性。這類艦艇可部署於24海浬前線,以「下駟對上駟」的不對稱作戰方式,應對中國軍艦侵擾,其中如054型巡防艦、052型驅逐艦等造價高昂,若欲撞損必須進廠躺3個月,而這類監視艦「皮粗肉厚」,極具操作彈性,搭配後方正規艦與岸置飛彈,便能形成立體防衛體系。
蘇紫雲強調,這是將「平戰整合」的軍民合作政策,落實於產業鏈重塑與戰略部署的最佳時機,美國重振造船業背後的戰略思考,也指出台灣的可行政策方向,讓國內廠商不需因商業成本考量向中國購船,達到提升造艦能力與強化國安的雙重目的。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