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植軍用無人機實力於民 國軍其實還有這些考量
相關新聞請見
「慧龍」水下載具結案卻收穫滿滿 若有後續案將強化「自主航行」
〔記者涂鉅旻/台北報導〕國防部持續籌獲各式無人機強化「不對稱戰力」,除了對美軍購、中科院自行研製外,也積極對民間廠商採購「軍用商規」無人機,並將部分軍規無人機技術釋出給民間廠商。政軍高層說,除了經營民雄航太暨無人機園區型成產業聚落,更要在技術成熟後開枝散葉部署,除了滿足戰時大量生產需求,也能避免重要聚落遭敵鎖定一次摧毀,致使量產無以為繼的情形。
國防部長顧立雄、中科院長李世強上周在國防部媒體茶敘時,談及中科院在嘉義民雄的「航太暨無人機產業園區」預算遭凍結影響。顧立雄說,無人機是我國建構不對稱戰力的重點項目,根據俄烏戰爭經驗,無人機消耗性高,一定要有自主生產能力,但又不可能單靠中科院獨自生產,因此,需要以生產能夠快速結合軍用規格的民用機為目標,早日建構軍民整合量能。
李世強則說,建立民雄無人機園區的目的,在於讓民間廠商擴廠而非遷廠,藉此增加我國無人載具行業的國際競爭力,且國內只有中科院具備無人機ODM(原廠委託設計代工)到OEM(代工生產)能力,因此期盼先建設好這個攸關國家未來經濟與科技發展的重要園區,至於園區在2029年落成後由誰管理,中科院抱持開放態度。
可自殺攻擊的劍翔無人機,是中科院研製的反輻射機種。(資料照)政軍人士說,李世強所言,民雄無人機園區是協助廠商「擴廠」而非「遷廠」具有指標意義,意指廠商維繫既有公司、廠房之外,分設據點於無人機園區,而非全數遷到園區之內。這主要是考量戰時無人機的消耗量極大,量產也不容間斷,因此擁有多產線、多管道,可使無人機量產能量不墜。
其次,該人士說,若無人機廠商全數集中在民雄園區,「如果敵軍丟一枚飛彈命中,可能就全部被殲滅了」,因此,期許民間廠商「擴廠」有助於分散風險,都是基於戰時情境的考量。
我國的國造無人機量產工作,主要由中科院與國內廠商分進合擊,中科院主要從事具有危險性、火工彈藥或尖端科技的「軍用軍規」機種,包括「騰雲」無人機、「劍翔」無人機、「巡飛彈」無人機皆屬此類;民間廠商則負責「目獲型無人機」等「軍用商規」偵察機種。不過,在充分盤點並確保能量不墜後,中科院已著手將部分軍規機種技術,釋出給民間廠商,例如尚待軍種點頭採購的「銳鳶二型」無人機就屬此例。中科院研製的銳鳶二型無人機已技轉給民間廠商。(資料照,亞航提供)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