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赫佐從跨界走到在地連結

克里斯汀.赫佐闡述「連結」概念。(記者何宗翰攝)

採訪、攝影◎ 記者何宗翰

錄像展中的動畫《U.M.A》中出現一段「庫卡」機械手臂之舞。(記者何宗翰翻攝)

法國全才跨界藝術家克里斯汀.赫佐(Christian Rizzo)近日帶著四個任務來台,除了擔任台中歌劇院台灣國際藝術節共同策展人,舞作《趨近黑暗》、藝術家駐地創作《依據自然》上演,也規劃了在歌劇院凸凸廳的《altera(c)tion動「化」》錄像裝置展,展至五月六日。

《altera(c)tion動「化」》錄像裝置展共有五部數位影像作品,包括來自韓國的動畫愛情故事《世界的中心》、法國的《失事》展現了一場辦公室中的爆炸意外、羅馬尼亞的《凝結》虛擬了一個人、魚錯位,違反物理定律的水世界,赫佐的《他》以3D動畫結合舞蹈,展現了肢體與空間的互動。

法國動畫《U.M.A》中的「庫卡」機械手臂之舞,呼應了藝術節比利時舞作《I/II/III/IIII》,結合自動化機械裝置,將舞者懸吊在半空中做出整齊動作,摒除個人身體的獨特性,五月將上演的舞作《黃翊與庫卡》中,台灣編舞家黃翊也將和實體「庫卡」共舞。

科技更迭 藝術家與觀者的連結不變

今年台灣國際藝術節的主題是「連結」,三月起共有來自七個國家的十檔作品。赫佐解釋,去年策展時便希望連結科技到劇場中,不是指電腦或高科技,科技化的劇場並不會生產表演出來;十四世紀的義大利歌劇就有升降道具、布景的科技,二十世紀初也有劇場燈光的先驅Loie Fuller,「蓋歌劇院要靠科技、我來台灣與你們見面,也靠科技。」

「科技是我們的現實和處境,日常的科技就是科技的未來遠景。」赫佐表示,科技改變了生活型態,譬如上網搜尋資料的普遍性,使大家淡忘親口提問這種與人接觸的可貴,然而「溝通」是藝術創作不可或缺的因素,藝術家仍須透過某種中介形式與觀眾交流,這就是「連結」意義。

藝術節開幕劇《這我可從沒做過》,以YouTuber角色帶出許多古怪發明,包括一條會動的機械尾巴、幫人從噩夢中清醒的眼罩、以腦波控制燈光聲音的頭盔等,這些「高科技」卻有拖鞋、健達出奇蛋等生活物件拼湊成的外觀,看似垃圾卻在舞台精準的投影、聲光效果下「有用」,延伸出對於科技、身體感覺的思考。

「科技會囚禁我們的思考!」赫佐描述他先前去台北,但手機留在台中的旅館,一開始的五分鐘他感到相當驚慌,「不喜歡這種被手機綑綁的感覺!」

「很幸運,我還有劇場可以發揮創造力。創造力有兩個面向,一直做同樣的事情,從裡面找出新的意義,或者是完全新的嘗試,想新的點子往前進。」赫佐的《趨近黑暗》中有兩段雙人舞,一段是男女舞者為了愛而跳舞,也因為舞而相愛,因此再也無法停止舞蹈,另一段雙人舞是兩名舞者與舞台上六面體物件的雙人舞,讓舞台動作產生更集中、更緊密的感覺。

「很多作品都會巡迴世界演出,但這次,我想創造唯一的觀賞體驗,只會被看到一次,沒辦法複製、重製。」赫佐《依據自然》的作法是在戶外拍攝已經有的舞步,再將片段拿回來劇場搭配現場舞蹈一起演出,日前他帶著兩名舞者到台中清水高美濕地、南投竹山八卦茶園、彰化鹿港天后宮等地取景,在十天內完成拍攝跟編舞製作,「有點像另類的電影,讓觀眾用不一樣的角度來觀賞,在虛構的舞蹈情境中去創造一段敘事。」赫佐表示:「我與台灣觀眾接觸已經十四年,這次要讓台中這座城市與舞蹈對話,連結與在地的情感。」

「只要藝術家勇於創新,便能締造充滿創意的時代。」赫佐指出,這就是他選擇露辛達.柴爾茲(Lucinda Childs)一九七九年的經典《舞》做為藝術節閉幕作品的原因,結合極簡主義音樂家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的音樂搭配視覺藝術家索爾.勒維特(Sol LeWitt)的影片,集合了「連結」的各層次概念。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